本文整理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李栓科社长在“神聊会”北京沙龙的主题演讲。

不好意思各位,我是中国国家地理的李栓科。今天我有点狼狈,鼻涕流个不停。看来天气状况对人的健康影响真的很大。我作为八十年代的大学生,经历了很多,包括背着干粮爬珠峰,去南极去北极,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

走了很多路,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图1玉山噪鹛)

(图2东帕米尔高原)

我们在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往往会颠覆了在课堂上学到的某些知识,甚至会颠覆很多根深蒂固的观念。今天我就发散地与大家“神聊”几个话题吧。

我从今天的天气开始引发第一个“神聊”话题——今天的雾霾和过去的沙尘暴,它的成因和治理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图3雾霾)

让大家都很不舒服的北京雾霾,究竟是哪儿来的?有的人说是炒菜,有的人说是汽车尾气,还有人说是放屁。(笑声。)其实,北京的雾霾不仅仅是北京人生活起居产生的,大部分是从周边地区吹过来,聚在北京散不去。

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老祖先建城时“背山面水”的择址理念。北方的高山阻挡了雾霾扩散。这种城市选址的风水理念几乎遍布全国,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很多城市都会聚风聚气,容易形成雾霾。现在的北风比较弱,就不易驱散雾霾。

去年有朋友提议了一个治理北京雾霾的方案,挺有意思:大家去八达岭长城走的都是南口古道,从南口古道往西三十公里有一个高崖口古道,相信在座各位走过的很少。那是一条永定河故道,有几百米厚砂砾石层,很容易打通。所以就有人提议在高崖口打一个通道,让北风吹过来,雾霾就散了。(笑声。)

再说说沙尘暴。八十年代,北京有“三大怪”,其中一怪是“姑娘头巾戴两片”,一片厚的是头巾,用来保暖;一片薄的是纱巾,用来遮挡风沙。别说女的,连男的都得戴,当然不是为了美观。因为到了北京的春天、冬天,那个风沙吹得戴着眼镜都睁不开眼,眼泪流个不停。我有时候都怀疑我现在的沙眼,是不是就跟当年的环境有关系[注1]。(笑声。)

(图4沙尘暴)

(图5沙尘暴)

到了九十年代,沙尘暴已经减弱很多了。但为什么北京人还在不停地治理它呢?是因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要求高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如此富丽堂皇,空调技术让我们的生活不分春夏秋冬。大家自然不希望早上光鲜体面地出门,晚上灰头土脸地回家,所以,我们觉得沙尘暴必须得治理。

其实,如果真的有“上帝之手”彻底解决了沙尘暴问题,那么所有的海洋里面很可能会变得一片死寂。

因为,大海里面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那些藻类植物[注2],那些藻类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还得吸收营养,这就好比庄稼也得上肥。大海里的那些藻类植物,它们吸收的营养从哪里来的?光靠大海自己的营养循环肯定不够。因为咱们人类,还有海鸟,一直从海里捞鱼吃,把海里的营养给越捞越少了。要把咱们捞到岸上的营养再重新还给大海,除了昼夜奔腾不息的江河注入到海洋里的,还得靠沙尘暴传播。

(图6扎达土林)

人类要是真把沙尘暴全部消灭掉了,海洋里面的营养物质也会减少。占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的海洋环境,要是变化了,人类的生存也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很多事情,我们不能只顾着今天的感受,要去看背后的一系列原因。所以,我再来说个“神聊”话题——代代相传的神话故事,背后可能都有真实的、科学的根据。

(图7幻日)

当我们行走在外,会听到很多神话。教科书说了,神话都不是真的。比如说,“后羿射日”的故事,我们都听说过,都知道它是神话,是不真实的。

但是在南极,当你看到七八个太阳在天空中同时出现,这不是你老眼昏花,而是著名的“幻日”现象,是真实存在的。南极大气中充满了无数的细小冰晶体,当阳光照射到这些冰晶体的时候,阳光散射,就会出现几个并列的太阳,光芒四射,这就是“幻日”了。

神话时代的人们,生活环境没有受到工业化的污染,甚至比如今的南极还要干净。我们在南极可以检测到人类大气层核试验的残余。所以当类似的自然条件出现的时候,古人就有可能看到“幻日”。

所以,我们不妨设想——当过去某时,天空出现了“幻日”,人们惊慌失措,而正好有一个胆子大的人站出来,张弓射箭,准备做点什么。这可能只是一瞬间的过程,但被记录下来了,逐渐逐渐,事件就演变成了神话。(掌声。)

(图8蜀南竹海)

如今,我们的科技发展和古代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当我们看到某些奇特的自然现象时,可能还是会有很多人人心惶惶、奔走相告,说天降异象,预示着哪个伟大人物降临了,或者哪个伟大人物“驾崩”了。今人尚且如此,古人或会更甚。

通过与大自然的亲近,以及见识的增长,我们一定会修整大量习以为常的观念,改变那些固有的错误看法。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神话故事能一代一代传下来,绝对不是只靠着空穴来风。

顺着下来,我们“神聊”第三个话题,和中国人的传统相关——“风水”并不全是迷信,在很多方面也包含着科学道理。

(图9广东葵乡)

中华民族五千年前发生的事,主要是信史时期以前发生的事。我们没有像古希腊、古埃及一样把历史和文化刻在石头上的传统。对于很多事物的看法、说法,我们都不断在改变。但是,也有不少千百年不断传承下来的说法,比如说“风水宝地”。

反思一下,传统的东西,大多是有自然根据的,追寻下去总是有特定背景的,不会总是无中生有。就像我们总是说“风水”是迷信,可它也有科学根据的体现。

我们看,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使得北半球物体的运动向右偏,南半球则反之。中国处在北半球,河流行进会偏向右方,不断侵蚀右岸,就形成了左岸高、右岸低的现象。

如果你家的房子修在河流的左岸,那这个河流在风水学里就称为“发财水”。因为过了十年二十年以后,因为河流不断向右岸偏移,左岸就可以自然多出一块地,供你家使用,这不就是发财吗?

(图10昭苏马场的丰收)

黄河、长江大体走势是从西向东,所以大部分决堤都发生在南岸,而我们生活的北京就在远离水患的北岸。北京真正的好楼盘建在哪里,可以统计一下,是左岸还是右岸?这不是迷信,这是科学。

如果一条河流天天在你家楼下冲刷,那么无论你的房子再坚固,也总有倒塌的时候。因此我想说,传统的“风水学”也有它的道理。

(图11古代西南重镇阆中地形图)

所以,说到怎么去对待传统,我们“神聊”的第四个话题是——饮水思源,躬身前行。

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快速变革的今天,我们希望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蓝天。提倡环境保护当然好,但保护的做法,却不能太僵化。

(图12乔戈里峰)

现在全球变暖是世界性的问题,人们都很忧虑。然而我们到唐古拉山、昆仑山一带看一看,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河流径流量增加,也给当地农业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可见凡事都有两面性,要辩证地看问题。

我们城里人让郊区农村的人一棵树都不要砍[注3],让人家为城市保留着“后花园”,这也有失公允。人家祖祖辈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家伐两棵树,而且那树还不是什么珍稀濒危物种,就可以凑出孩子的学费,避免下一代成为文盲,结果以此为由把人家关进监狱,合适吗?肯定不合适。(掌声。)食不果腹的瘦子怎么和脑满肠肥的胖子谈减肥?

(图13科考队在四川海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所以,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们不要忘了值得我们去尊崇的、值得我们去追溯的、值得我们穷其一生去追求的重要的东西。

不必在意别人的言语,走我们的路。

谢谢大家!(掌声。)

主持人介绍:

李栓科先生,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

李栓科先生一九八七年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得硕士学位,随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要研究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貌、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变等,并于一九九六年受聘为研究员。

(图14上世纪九十年代南极科考工作,和帝企鹅合影。)

一九九七年,李栓科先生来到《地理知识》杂志社,经过十多年努力,成功地带领杂志社成为中国当下最具影响力的科学传媒。

李栓科先生现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个人出版专著多本,包括《梦幻大陆——南极》、《多彩张掖》、《极致之美》等。

(图15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分界点,背景为南极的纳尔逊冰帽)

附,演讲后的交流:

注1:这句只能是玩笑话。真正意义上的沙眼,是由衣原体造成的传染病。

注2:见《厦门港几种海洋浮游动物的肠含物色素分析》。

注3:比如,普陀鹅耳枥那样的极危物种确实不该砍伐,这比大熊猫金丝猴什么的都珍稀多了。

赞赏

长按







































白癲风最有效治疗偏方
白淀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oucongrongc.com/dqefbfw/1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