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余字,大概需要阅读20分钟,喜欢读短小文章者慎读。

新年伊始,帝企鹅先给大家拜个年,祝大家新年快乐。

近来有朋友私信我,让我聊聊大火的“区块链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和未来。这是一个特别好的话题。

浸润于工业圈多年,即使不愿意但又不得不承认的一点就是,工业圈的“稳重”似乎从来和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变革和技术迭代搭不上关系。但是在“工业4.0”的感召下,又不得不玩了命的拥抱互联网,努力跟上互联网的脚步。所以在新的技术革命来临之前,我们有必要好好研究一下区块链技术未来到底是否会再次革了工业的“命”,而我们又是否能跟上时代步伐,主动迎接它的到来。

但在探讨区块链在工业领域的未来发展之前,还是先跟大家探讨一下什么是区块链。关于区块链的科普文章网上有很多,角度各不相同,有一些很客观的在介绍技术,一些就会明显带有某种倾向性意见。对此,我更习惯于追本溯源。

关于区块链的起源,我们现在能知道的是来自于10年前,一位署名“SatoshiNakamoto(译为:中本聪)”所发表的论文《Bitcoin:APeer-to-PeerElectronicCashSystem》,更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当年一个化名中本聪的一波人(注:之所以称一波人,而不是一个人,是因为在这篇论文中,第一人称用的是We)写的关于比特币的“白皮书”;而更玄奥的一个说法就是这是一部区块链界的“圣经”。

说到起源,有的朋友问区块链和比特币到底是什么关系?是先有比特币还是区块链?这个答案相比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来说要简单的多。从字面上讲,在白皮书出现时,Bitcoin(比特币)这个词就已存在,作者已经给这个支付系统定义好了名字,而全文却没有出现Blockchain(区块链)这个词,也就是说中本聪们没想过要叫它区块链,当然其实全文讲的技术体系就是所谓区块链技术的1.0版本。而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比特币就是区块链技术的第一代的第一个应用。

既然是“圣经”,那我们的区块链之旅就从解读圣经开始。

这篇论文着实不长,尤其跟我们动辄几万字的毕业论文相比,只能算是为第一章概述,但其论述的思想却是跨时代,这里大家要注意,我说的是思想,不是技术!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从技术层面而言,论文提到的技术并非是全新的,跨时代的。这套系统更像是一些实用软件技术+加密学理论+博弈论+概率学的组合。正是这套组合提出了一个惊人的思想:现有金融体系当中作为第三方机构的中心化组织可以被Out了!

What?

这是要疯的节奏啊,聪哥们(中本聪们)你们知道自己要干啥吗?你要干的是银行、结算中心、证券交易所甚至。。。这是多少人的利益啊,这是多么核心的领域啊,这是多么。。。大快人心啊。

对不起,一提起这个话题就有点小激动,其实真实情况是,这些改变世界的鸡血我在论文中并没有特别看到,这篇论文一看就是出自一帮技术宅们之手,而不是出自网红或者专家们。聪哥们也没提到想改变世界,只是想解决一些困扰现实金融交易中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还是先看看聪哥们是怎么说的吧。(以下不是原文翻译,存在部分演绎)

论文开头聪哥提到现在的交易模式有两种。第一是双方面对面进行现金交易,这种交易很完美,款到货离手,现款现货,中间不需要任何第三方,你只要自行能确认不是假币,以及不被黑帮片里的黑吃黑就行,而且一旦付款想退货是门都没有。当然这种方式已经太落伍了,主要是效率太低了。于是诸如票据,电子支付的方式开始兴起。这种方式大大解决了效率问题,但必须有第三方存在,没有第三方存在就操作不下去,为什么呢?

双重支付的信任问题!

我举个例子,我现在欠朋友老王和老张各1万块,我银行存款也只有1万块,于是我在下午5点银行关门后找到老王,我跟老王说我还你一张我签了名的1万元银行票据,你明天拿着就可以去银行兑换了,老王想行吧,反正都是老朋友,应该没问题,于是基于信任,收下了,并且给我写了张收据。5点半我找到老张也用同样方式给了他张我签了名的票据。然后6点回到家我就带着老婆去旅游了。

对于我来说,我这就是进行了一次双重支付。但问题来了,我银行存款只有1万元,等老王老张早上八点顶着门去兑换时发现,只有一个人能兑换出来,另一个人兑换不了。于是等我旅游回来他们找到我跟我交涉,我给他们出示收据,告诉他们对不起我还了。

假设他们心大,原谅了我,又各借给我1万块钱,当我再还钱时,信任已经崩塌,他们不再接受这种方式,拉着我直接去银行,直接从我在银行的账户里转钱到他们的账户中。而银行怎么处理的呢?聪哥把银行比作一个造币厂,这个过程就是我支付1万个实物币给银行,银行销毁了它,然后再造1万个实物币给了老王。当然实际上的处理方式都被信息化了。

这个流程看似很完美啊!

但聪哥提出,这也会产生一些问题:

第一,这笔交易,不是完全不可逆的,因为只是信息化处理,如果我要求撤回,老王也同意,银行也同意,那么这笔交易是可以撤回的,甚至直接抹掉。在我们习惯了七天无理由退货的今天,我们觉得这个很正常啊。但聪哥提出有些场景,潜在的损失在于,很多商品和服务本身是无法退货的,如果缺乏不可逆的支付手段,互联网的贸易就大大受限。因为有潜在的退款的可能,就需要交易双方拥有信任。而商家也必须提防自己的客户,因此会向客户索取完全不必要的个人信息。而实际的商业行为中,一定比例的欺诈性客户也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相关损失视作销售费用处理。

第二,这些机构的存在,增加了交易成本,所以我们看到银行、券商、交易所等等都会收取手续费,用于维护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成本。

第三,有第三方机构在,是人们基于对第三方机构的信任,那如果一旦出现第三方机构监守自盗怎么办呢?那么还是会发生类似双重支付的衍生问题。现行的措施是机构内部的监管流程以及外部的监管,而监管也出问题呢?最近银行系统出现多起大案可都是群体性监守自盗。

第四,信息的安全性,我们知道自己在诸如银行的第三方机构,所有信息都是实名制的,所以第三方机构有义务替我们保密,但遗憾的是泄密的事时有发生,当然机构永远只会承认这是个人行为。但事实就是事实,我们的信息被无限滥用了,有些出于商业目的,有些则更加细思极恐。

其实聪哥还提出了第五个问题,就是现有模式限制了实际可行的最小交易规模,也限制了日常的小额支付交易。好吧,基于这是08年写的,我们暂且原谅聪哥们,现在支付宝以及其它支付平台通过技术手段不断提升TPS(注:每秒系统处理交易量)已经基本解决这个问题,反而这个问题现在成了区块链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聪哥通过以上几个问题,想要说明的是,最理想的模型仍然是去掉第三方的交易模型,那么就又回到之前的问题了,去掉第三方如何解决信任、双重支付的问题呢?

于是牛逼的来了,聪哥说,解决信任问题的最好解决方式是,我们不在基于信任来设计这套模型,而是基于密码学。这就是后来被总结出来的跨时代思想的基本逻辑:人是最善变的,而机器是不会撒谎的,我们之所以称其为革命,是因为它将带领我们从个人信任、制度信任进入到机器信任的时代!

那聪哥怎么做到的呢?

前文提到聪哥用一大堆技术和理论组合来解决了这个问题,这里插个题外话,本篇文章一共引用了八篇参考文献,写过论文的你懂得,聪哥很多的技术和理论原型就来自这八篇。其中第一篇就是华人所写,发表于98年,哥们名叫WeiDai,(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专科医院
北京中科忽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oucongrongc.com/dqefbfw/1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