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有多腹黑一场酒宴除掉了三个大臣,从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大使 http://www.csjkc.com/ 今天跟大家聊聊汉朝的一场权利斗争。 主角之一叫灌夫。 灌夫原本姓张不灌,他的父亲叫张孟,是颍阴侯灌婴的家臣。跟着灌婴久了,就干脆冒了灌姓。 汉景帝时期,因为平定叛乱有功,灌夫调到长安当太仆。 可是,回到长安不到一年就出事了。 有一天,灌夫跟长乐卫尉窦甫喝酒。灌夫喝醉了,把窦甫打了一顿。 这一下算是捅了马窝蜂,长乐卫尉是驻守长乐宫的,长乐宫是窦太皇太后的宫殿,而窦甫是老太太的弟弟,就是汉武帝见了,按家人的辈份,也得叫一声太叔公。 你是吃了几个豹子胆,连窦老太后的兄弟都敢打?你不知道窦老太后是出了名的护犊狂魔? 汉武帝是清楚的,他也确实欣赏灌夫。知道灌夫要是还留在长安,不知道哪天就会被窦老太后给送去见刘邦。赶紧把灌夫调到燕国当国相。可就是这样,也没让灌夫醒悟。 没过几年,灌夫又不知道犯了什么事,把国相的差事也扔了。 这时候,汉武帝才知道这家伙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 人的一生,最终决定他成就的往往不是他的长处,而是他的短处。 英勇善战,这是灌夫的长处,他也因此获得了重用的机会,可是他的缺处:酒品差,情绪控制力差,决定了他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成就。 没成就也就算了,从燕国国相的位子上被撸了下来后,他回到了长安,开始闲居在家里。要是不出意外,混个老炮的名声还是有希望的。 可偏偏灌夫不是一个闲得住的人,很快,他就卷入到两个人的权力竞争当中。 这两人是窦婴跟田蚡。 窦婴是窦太皇太后的侄子,田蚡是太后的弟弟。都是外戚派。早些年大家关系还不错,窦婴当丞相,田蚡当太尉。 可窦老太后一死,窦婴的丞相被撸了下来,田蚡成为新的丞相。 窦太皇太后在的时候,窦婴提起这个姑母,总是满腹牢骚。但他应该知道,这位不好伺候的老太太其实是他最大的靠山。 窦婴的一生中数次起伏,但他的门庭终是挤满了人。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只要窦太后在,窦婴就永远不会倒。 现在,窦婴家门口终于可以清静一些了。几乎所有的人都离开了,说是几乎,是还有一个人没有走。 这个人就是灌夫。 灌夫的老家在颍川,家里也是大土豪,他不在老家当个土霸王,长期混在长安当西飘,其实也想找个机会。 原本他的大靠山是颍阴侯灌婴。但灌婴早就去世了,灌婴的儿子灌阿也去世多年,现在灌家当家的是灌三代,是一代不如一代,早就说不上话了。 但我们说了,窦婴曾经是一个好股票,数次下探,又数次强劲反弹,但这一切都建立他背后的势力上。窦太后在的时候,可以随意操盘,说拉就拉起来。 灌夫不是一个聪明人,他老想着窦婴的市值曾经那么高,现在下降了,正是买入的机会,但没想到窦太后都不在了,窦婴已经完全进入下降通道,再也没有反弹的可能性。 而窦婴对灌夫也有着小算盘,就是想利用灌夫收拾一下那些白眼狼。 两个原本都抱有小心思的人走到了一起,却意想不到的投缘。两个都是失意人,一个是没有前途的将军,一个是失去靠山的外戚,两人都处在人生的低谷,自然有一些惺惺相惜,相处久了,就跟父子一样。 灌夫经常到窦婴家串门,两人没事整点小酒,骂骂那些得势的小人。比如田蚡。 通常而言,窦婴跟田蚡的交集也就仅限于酒桌上的这些牢骚了,一个是不当大哥好多年,一个是当红炸子鸡,已经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但因为灌夫的存在,两个应该大路两边各朝一边的人还是撞到了一起。 有一天,灌夫跑去见田蚡,这时的灌夫还在服丧期间,这都闲不住,非要往领导家里钻,可见灌夫实在有点着急了。但他心里应该有点数啊。为什么就没有人去提拔你?还不是你办事不靠谱,上班不是跟人喝酒打架,就是违法乱纪,这种人谁敢推荐啊。 对于这样的,田蚡原本也不想见,但最近他正在大打伯乐牌,四处招揽人。灌夫虽然酒品不佳,但因为七国之乱那件事,威名还是在的,也算过气网红吧,所以就抽空见了一面。 两人尬聊了一会,也许是没话找话,田蚡就说了一句。 “我看你也是服丧在身,不便饮酒,不然的话,我就跟你一起去见见魏其侯,大家一起喝两杯。” 这就是一句客气话,说的人顺口说,听的人也就打哈哈就是了。但灌夫不按套路出牌,趁势往前逼了一句:“您肯大驾光临,我灌夫又怎么敢因为服丧而推辞呢?请允许我转告魏其侯,为你准备酒席,希望你大驾光临。” 本想随口客气一下,没想到人家一点也不客气,田蚡只好打着哈哈,表示行啊,就明天。 灌夫兴高采烈回去了,把田蚡要来的消息转告窦婴。窦婴也很兴奋,这两人平时喝酒没少拿田蚡开涮,但这两人又不是真正的闲云野鹤,不满田蚡只是不满此人不关照自己,现在愿意登门赴宴。这当然是个好机会。 窦婴连忙做好了准备,酒香菜硬,房子还特意打扫了一遍,就等田蚡上门了,可到了约定的时间,菜都回锅热了三遍了,都没见田蚡上门。 窦婴有些失望,“难道丞相忘记了?” 灌夫站了起来,“我去看看,我就不信了,我灌夫不顾有丧在身,邀请他来,他会不来。” 灌夫驾着车,亲自开到田蚡家,进了田府,才发现田蚡还在睡觉,人家压根没把这当回事。 灌夫很生气,“将军昨天已经答应了魏其侯,魏其侯夫妇置办了酒食,从早上等到现在,没敢吃一点东西!” 田蚡一拍脑门,“你看我这记性,不好意思,忘记了,我昨天喝醉了。” 那这酒也得接着喝啊,你再不去吃,就要倒去喂猪了。 田蚡只好跟着去了,估计他看灌夫的脑后门也是纳闷的,这世界上怎么还有这么缺心眼的人? 灌夫一个劲在前摧,越叫田蚡就走得越慢,这顿原本是中午的大餐,只能当下午茶了。 但总算到了,喝了一半,灌夫同志的酒品又开始随意发挥。一到量就要跳舞,一跳舞就要人陪着跳,灌夫就拉上了田蚡。 田蚡屁股纷丝不动,你什么人物?人家什么身份?大汉丞相跟你一下岗员工跳舞,这说出去多没面子? 灌夫的脸色不好看,借着酒劲就开始指桑骂槐。不要说田蚡,窦婴心里也是叫苦连天,自己准备这桌硬菜,可不是为了出气拉仇恨的,是为了找点关系,东山再起的。 所以,历史上最不能深交的人,不是奸臣,也不是小人,而是这样酒品不好的人。因为这种人控制不住,你不知道会发生,跟这种人交往,等于抱着一个定时炸弹在街上走。 窦婴只好在中间打哈哈,这顿酒一直喝到了晚上,田昐才告辞而去。 好像两人的关系缓和了。 过了两天,田蚡找上门了,这次派了一个门人来。这个门人叫籍福。那一年,汉武帝第一次想任命田蚡当丞相,还是籍福建议田蚡把这个位置让给了窦婴。 看到籍福上门,窦婴还以为又是什么好事了。可没想到,籍福是来要地的。 田蚡派籍福过来索要窦婴一块城南的地。 窦婴又沮丧又有些郁闷,叹了一口气,说道:“我虽然没有什么用,将军现在又如此显贵,但只怕也不能以势夺我的地吧。” 窦婴不是一个小气的人,当年他在平定七国之乱时,得到的赏赐全部都发给了部下。这一次拒绝田蚡也不是因为年纪大了,突然恋起财物,实在是面子问题。 老子算是你的前辈,我可以送你地,但不许你跟我抢! 窦婴直接拒绝了。 灌夫还在窦婴家里,听说田蚡想来索地,把籍福骂得狗血喷头。 其实籍福还是厚道的,他回去后没有煽风点火,反而说好话,表示窦婴马上就要死了,咱们等他两天,这地迟早是咱们的。 这个事情完全就这么过去了。可没过多久,田蚡听到了消息,不是人家要死了,就是不想给。据我推测,这个消息还是灌夫放出去的。 田蚡出离愤怒,说起来,他跟窦婴要田还是有点理论依据的,窦婴有个儿子不知道怎么回事犯了罪,还是田蚡给捞出来的。 这等于是要劳务费,而且一个事情当中,最被讨厌的不是当事人,而是旁边起哄架秧子的。 田蚡还不恨窦婴,先把灌夫给记上了。 你等我,看我怎么收拾你。 田蚡使出了老招数,向汉武帝告了一状,表示灌夫的家人在地方上横行霸道。 田蚡并没有冤枉灌夫。灌夫家族在地方是出了名的豪强,当地人都为他们免费写了一首歌:颍水清清,灌氏安宁;颍水浑浊,灌氏灭族。 一个人要是被写进歌,那离倒霉就不远了。要是家族被写进去,大家自己寻思吧。 奇怪的是,汉武帝却并没有出手,反而把这个问题推了回去:“这是你丞相管的事啊。不用向我汇报。” 田蚡很高兴,他也没想想汉武帝为什么没有表态。田蚡转手就准备抓灌夫了。可真要下手时,他发现自己还真不能抓。 因为他也有把柄握在灌夫的手里。 大家出来混,谁能干净呢?要命的是,灌夫还知道田蚡一件大秘密。当年淮安南刘安进京见汉武帝,田蚡负责接待,在霸上说过一番没脑子的话,表示汉武帝要是完蛋了,刘安就有希望继位。 那怎么就传到了灌夫的耳里呢? 大概当年田蚡跟窦婴么么哒的时候,曾经跟窦婴透过气,窦婴又把这个故事告诉了灌夫。 这个事情要捅出去,恐怕脑袋先掉的是田蚡。 最终,两人达成了辩解。我不找你麻烦,你也别给我暴料。 眼见这事情就这么摆平了。可梁子已经结下了。 对田蚡来说,自己的秘密掌握在一个大嘴巴的脑子里,简直就是一个定时炸弹,半夜睡觉都会惊醒。 一定要除掉他! 机会很快来了。 元光四年(前年),田蚡越来越红了,红到他老姐、当朝的太后亲自给他娶燕王的女儿做夫人。王太后还亲自给大家发请帖,叫列侯跟皇族都去吃喜酒,送份子钱。 灌夫又去了,论起来,他不是列侯,也不是皇族,又跟人家田蚡刚吵过一次,实在不应该去,但窦婴非要拉着他去。原因很简单,窦婴已经是黄花菜了,他自己一个人去,害怕尴尬,拉一个同样处在水逆期的人一起去,自己就没这么显眼了。 灌夫经不住劝,真的去了。 老人家告诉我们,人在低谷时,莫往人前凑,要退下来自己修炼内功。 以灌夫的武力,如果耐得住寂寞,将很快迎来一个能够封侯的机会:北击匈奴。 来到酒席上,很快就尴尬了。当田蚡起来敬酒的时候,大家都起身离开座位,身子伏地,表示不敢当。这套组合动作称为避席。 而当窦婴来敬酒的时候,大家的屁股稳如磐石,没几个动的。 这才几年功夫,两人的地位就掉了个。 窦婴的心里当然是不爽的,但他没有说话,毕竟他是带着代言人来的。 代言人是灌夫。灌夫早就不爽了。接下来发生了一件让他更不爽的事情,他起身敬酒,敬到田蚡时,田昐连站都没有站起来,还表示自己喝醉了,这一杯喝不完。 这就是不给面子了,而且当着这么多人的面。 灌夫用干笑压抑着愤怒,把酒往前推了推:“将军,你是个贵人,这杯酒就拜托你了。” 言下之意,这个面子还请田蚡给一给。可是,面子从来都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挣的。往前十多年,你刚从七国叛乱的前线退下来时,你是有面子。这么多年过去了,你没干过一件正经事,还吃着以前的老本,你哪里还有什么面子? 田蚡压根没有理会,灌夫只好尴尬离开,转到了临汝侯灌贤的面前。灌贤是灌婴的孙子。灌夫父子算是灌婴的家将,论起来,灌贤还是灌夫的老东家。敬到灌贤的时候,灌贤正在跟一位叫程不识的将军说话。 程不识的历史知名度倒跟他的名字相符了,不识。好多人并不认识这位汉朝将军,其实这位将军在他的时代是跟飞将军李广齐名的。早年,他们两人一个守河北,一个守山西,都是名噪一时的大将,只是风格大相径庭。李广以骑兵为主,行军飘逸,极具观赏性,经常率骑兵孤军深入,就像独孤求败的青光利剑,以快制胜。但也因为剑走偏锋,容易大胜,也容易大败。这个性格也直接影响到他后面的成就,成为千古叹息的李广难封。 程不识则是独孤求败的玄铁重剑,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出战以步兵为主,行军布营,前有斥候,左右掩护,极为扎实。这种风格让他从来都没有战败过,是名符其实的不败将军,但也因为过于求稳,所以也从来没取得大胜。 灌贤也不知道是不是在向程不识请教兵法,压根没有理会灌夫的敬酒。 这一下,灌夫终于找到爆发点了,论起来,他虽然是灌家的将领,但比灌贤的辈分还是要高一点。 田蚡不给我面子还算了,你一个晚辈竟然也不给面子。 “你小子平时把程不识说得一文不值,现在老子给你敬酒,你却跟着娘们一样跟程不识咬耳朵。” 程不识光荣躺枪。 所谓情商低的人,往往有个特点,就是找不到要点,你对灌贤不满,那就骂灌贤嘛,你没来由抽到人家程不识是什么意思? 田蚡敏锐的意识到,机会来了。 因为程不识还有一层身份。 “程将军跟李将军都是东西宫的卫尉,你当众侮辱程将军,难道不给李将军留点余地?”田蚡大声喝道。 田蚡在历史上的评价不高,常常被认为是个小人。其实他也是有贡献的,比如把儒家引入到汉朝的统治秩序当中,他是实际操作的第一人。同时,他的确不是一个厚道人,他的这一句话就把灌夫逼到了绝路。 灌夫自己情商低,骂灌夫却扯上程不识。田蚡还怕灌夫死得不够快,又把李广拖了进来。 李广是未央宫的卫尉,程不识是长乐宫的卫尉。一个是皇帝的大保镖,一个是太后的大保镖。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会联想。 经过田蚡的联想,这件事情已经不是灌贤喝不喝敬酒的事情,而成了侮辱皇帝跟太后的事情。可见,看热闹的不嫌事大,有心搞事的更不嫌事大。 对田蚡挖的这个坑,灌夫毫不犹豫跳了下去。 “今天要砍头就砍头,要穿胸就穿胸,管他什么李将军程将军。” 好,要的就是你这句话。 田蚡脸色一变:“把这小子给抓起来!” 灌夫这才发现不对劲了,想跑也跑不到。这时候,田蚡的门客籍福赶紧站出来,按着灌夫的脖子让他道歉。不按还好,一按还把灌夫的酒劲按上来了。灌会硬着脖子大骂。 这一骂,骂出了风格,骂出了成绩,为中国文化贡献一个成语:使酒骂座。 骂到高潮处,完全是无差别攻击,人人有份。在场的各位大为尴尬,纷纷站了起来。 不好意思,我方便一下。 不好意思,我内急。 不好意思,我去洗个手。 也不知道田蚡家的厕所能否容纳这么多人。 田蚡等待已久的机会终于出现了,他呵令士兵将灌夫抓了起来,还及时给灌夫定了性。 “这场婚礼是王太后亲自指定的,这些客人都是王太后请来的。你这是侮辱诏令!” 抓住灌夫,田蚡又紧急下令捕捉灌夫的所有亲戚下属,一个都不能放过。 此时,田蚡才松了一口气,终于搬走了堵在心里的大石头。所有跟灌夫有密切关系的人都被抓了起来,灌夫死定了。 可没想到,还有一个人没有放弃灌夫。 这个人是窦婴。 灌夫的被抓,窦婴是需要付一定责任的,原本就是想他用灌夫来对付田蚡,这一场鸿门宴也是窦婴怂恿灌夫去的。但跟田蚡相比,窦婴是一个厚道人。 从酒宴上回来,窦婴就开始营救灌夫。花了不少钱,托了不少人,但田蚡毫不松口,这是事关性命的事情,送田送地是没有用的。而且这是一个很容易把自己搭进去的事情。这一点连窦婴的夫人都看出来了,她表示灌夫得罪的是当朝的丞相,是背后的王太后,怎么可能救得下来? 这些,窦婴是知道的,但他说道:侯位是我自己挣来的,就是现在把它丢掉,也没有什么遗憾的。我无法看着灌夫去死,而我一个人活着。 窦婴瞒着家人,给汉武帝写了一封信。 让窦婴感到意外的是,汉武帝对这件事情很重视,马上把窦婴召进宫,详细问明了情况,很赞同窦婴的看法,灌夫有错,但罪不致死。 最后,汉武帝把窦婴留下来吃饭,特地跟窦婴说,这个事情我把大臣都叫过来,你到东宫跟大家一起辩论一下。 窦婴放心了,他忘记了东宫就是太后居住的长乐宫。太后是田蚡的姐姐。 有时候,事情不是事情,而是看办事的人。比如汉景帝用郅都审儿子刘荣。 有时候,要看办事的地点。比如这一次就是。 汉朝第一场刑事公开庭辩开始了。 窦婴也没有什么好的庭辩方法,只有打感情牌,不断强调灌夫当年立过大功,这一次只是喝醉酒。这实在没有什么说服力。很快就被田蚡举例子证明灌夫这个人行为放纵,经常干出格的事。 无奈之下,窦婴只好改变策略,开始攻击起田蚡的短处来。奇怪的是,窦婴并没有抖出田蚡跟淮南王交接的事情。大概窦婴还不想把事情搞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或者他并没有什么实证。所以,只是攻击田蚡奢华无度,经常在家里办party。 这一次的攻击又歪了。田蚡大言不惭表示,天下幸而无事,我做为皇上的心腹,搞一搞点音乐,玩一玩狗马,置办一些田宅,我所喜欢的,不过是一些倡优巧匠嘛。但我听说窦大人跟灌夫日夜招募天下豪杰,每天开小会,不是仰视天象,就是在地上谋划,打听两宫的消息,希望天下有变好立大功。你们干的事情,我才是看不明白。 这个帽子就扣大了,这等于直接说窦婴跟灌夫要谋反。 汉武帝当然不会相信,但他似乎也不想下判断,而是把问题推给了在座的大臣。 你们怎么看? 在座的各位都不表态。事情很简单,明摆着是田蚡公报私仇。可要是站灌夫,那就是得罪田蚡得罪太后,要是站田蚡,毕竟灌夫也是长安名士,说出去也不好听。 搞得汉武帝也烦了,拍着桌子骂了人:你们这些人,没事的时候天天议论窦婴田蚡,现在让你们说,你们反而不说了,迟早有一天,我要将你们全部处死在我的车子下。 扔下这句话,汉武帝跑到后面看亲娘去了。自从窦太皇太后去世之后,王太后就是这个宫里最有型的女人。 听说汉武帝审灌夫没有结果,王太后马上绝食抗议,放出话来。 “我还活着,就有人对付我的弟弟,要是我百岁之后,他们还不把我家里人给吃了?再说你当皇帝怎么能像个石头人?你还在,他们就敢打马虎眼,要是你百岁之后,他们还能信得过吗?” 汉武帝连忙解释,这是因为两人都是宗亲,帮谁都不好,所以叫大臣们来议论,不然的话,这个事情一个狱吏就解决了。 太后一生气,谁都拦不住。汉武帝只好派出御史。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灌夫这小子果然干了不少坏事。家族在颖川更是横行霸道,当地百姓都把他们家编进了歌词。 “颍水清清,灌氏安宁;颍水浑浊,灌氏灭族。” 田蚡没说错啊。 而窦婴因为只说好话,不说实话,犯了欺君之罪,也被关了起来。 灌夫是死定了,不但死定了,还能领一个族灭套餐……另外还要搭进去一个窦婴。 这时候,窦婴突然想起自己还有一个杀手锏没有扔出来:景帝遗诏。 窦婴报告,先帝去世的时候,曾经给他留一个诏书,让他碰到什么事的时候,可以便宜处理。说白了,就是可以直接干涉皇帝的执政。 这个报告打上去,汉武帝也坐不住了。自己爹什么时候留了这一手,我怎么没发现呢? 汉武帝赶紧派人到宫里的档案库里查。结果一查,发现宫里并没有这份诏书,有的只是窦婴家里保存的。 这个事情就麻烦了。没说遗诏之前,窦婴顶多是交友不慎的问题,现在搞出一个遗诏,不但没有救自己,反而给自己加了一条伪造诏书的罪行。这可是掉脑袋的事情。 那么,这个要命的诏书到底去哪里了呢?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这份诏书不可能是假的。以窦婴的直肠子性格,他不可能去干造假这种事。 另外,也可以排除汉武帝故意隐藏诏书的可能性。以汉武帝的个性,他要一个人死,完全没必要玩这个花招。 那是田蚡干的? 估计他也没这个能量能够进宫。 接下来的一种可能性,就是这个诏书被王太后给毁了。能够进出长乐宫,随意干点什么事情的只有这位太后,而以她的风格,干出毁诏书这种事情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更为重要的是,这份遗诏的内容是什么。 遗诏的内容,史书并没有记载,但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推测。 这份遗诏如果真的存在,一定用来应发突发事件的。突发事件肯定跟皇权有关系。影响皇权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权臣,一种是外戚。 汉景帝把这个诏书留给窦婴,肯定不是为了对付权臣,因为窦婴就是一位权臣。所以,基本可以断定是为了对付外戚。 汉武初年的外戚是两大派,一是窦太皇太后,一是王太后。 窦婴是窦太皇太后的侄子,汉景帝如果为了预防窦太皇太后,应该有更好的人选。 那么,就剩一个可能了,王太后。 汉景帝应该了解自己的妻子,知道这是一位强势的女人。他很有可能担心自己去世之后,王娡升级为太后,会干涉儿子的执政,所以他留下了一份遗诏,让窦婴来牵制太后。 事实证明,汉景帝的担扰正在变成现实。 从窦太后去世后,王娡已经成为最大的后宫派,她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安排自己的弟弟成为丞相,现在还直接干涉朝中的庭议。在窦婴看来,这已经触碰了汉景帝留下遗诏的警戒线。 而王娡潜意识的知道这份遗诏是针对自己的,所以利用自己进入长乐宫的便利,将这份遗诏毁去。 那么,这是最终的答案吗? 我心中隐隐感觉,还有另一个答案。在这份神秘的诏书,似乎还有一个更为神秘的身影。这是一个极善于布局,又极为腹黑的人。 大家可能猜到了,这个人就是汉景帝。 接下来情节,纯属我的个人猜测。并不见于史书记载。 在临终前,汉景帝给窦婴留下了一份诏书,这份诏书相当于尚方宝剑,在关键时刻能够改变皇帝的政令。 可将这份诏书交给窦婴之后,汉景帝就将正本销毁了。 在窦婴看来,这是汉景帝给他的一把尚方宝剑。可实际上,这是汉景帝留给儿子的尚方宝剑,是防止窦婴在自己去世之后,利用窦太后的影响力干涉朝政的后手。 如果窦婴老老实实的,没有走到利用自己的遗诏影响新皇帝的那一步,这张纸就不存在。一旦窦婴利用这张纸来影响新皇帝,这张纸就会成为窦婴的索命符。 如果这个猜测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性,那也只能说一声,汉景帝,你太腹黑了。你都死了,还能影响大汉的政局。 那么,到底哪一个才是真相呢? 真正的答案泯灭在历史当中,谁也找不到。我们能知道的是,灌夫被族灭,窦婴被斩首。而仅仅在窦婴被斩首的第二年春天,田蚡也死了。 田蚡是被活活吓死的。窦婴死后没多久,田蚡病倒了,病情很奇怪,类似疯癫,嘴里喃喃请罪。家人请来阴阳大师,经过一番观察,得出一个结论,在田蚡的身边围绕着两个鬼魂:窦婴和灌夫。 大夫只治阳间的病,这种阴间的病,大夫是看不好的。只好看着田蚡惊魂而死。 窦婴、灌夫、田蚡,三个权力斗争的主角,先后去世,没有一个胜利者。但经验告诉我们,斗争的最后,一定有一个得利的。 这个得利的人就是汉武帝。 灌夫的死,给汉武帝剿灭豪强树立了典型。窦婴的死,让窦太皇太后的影响彻底从大汉朝消失。而田蚡的死,也让汉武帝开始摆脱母亲的影响。 事实上,汉武帝早就开始对田蚡厌倦了。田蚡从太尉的职位退下来,成为汉武帝的高职顾问后,为了树立求贤的名声,安排自己的亲信,不断向汉武帝要官职,弄得汉武帝烦不胜烦,最终直接甩出了一句话。 “你的人安排完没有?我也安排点我的人吧。” 没过多久,田蚡又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请陛下把考工室的一块地皮拔给我。” 考工室,为皇家制造器械的地方。 “你要干什么用?”汉武帝按捺住性子,想看看这位老舅又想做什么妖。 “家里房子有点窄,想修个庭院。” 把皇家兵工厂拆了给你家修院子?你咋想的啊! “你怎么不说直接把武库给你!”汉武帝终于忍不住大吼道。 尽管如此,在窦老太后死后,汉武帝依然把田蚡安排到了丞相的位置,这背后当然是来自王太后的压力。 现在我们可以知道,为什么汉武帝没有简单处死灌夫或者赦免灌夫,而是搞出一个庭议,把事情搞得越来越大。 汉武帝,才是真正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 一件事情,清除了三种人,汉武帝的手腕不亚于汉高祖。现在,他终于可以安排自己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推行儒术、削弱诸侯、北击匈奴…… 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中国一样有这样完事丰富的历史记录,人类社会活动的所有变数都写在了中国的历史书里,你想看问题更通透,可以去读历史,想少踩坑,可以去读历史,想搞清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去读历史。甚至当心情不好时,也可以去读历史。 成千上万人的生死荣枯,被你一页翻过,多少王侯将相在你的指间滑过,与你对话的都是帝王将相,你还会被眼前的小问题困惑住吗? 一部《二十四史》,写透了人生百态,写尽了帝王将相,权术谋略。没读过中国历史的,不足以谈人生。 著名历史学家杨天石说道:”蔡东藩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他对历史真实的严格追求。他写历史演义,“语皆有本”,力求其主要情节均有历史记载作为根据;对于文献中的歧说和模糊不清之处,他常常博览群书,多方钩稽,力求找出客观真相;一时难以作出结论的,就诸说并存;对他认定的史籍中的错误说法,就直接加以批驳。可以说,他是在用研究历史的精神和方法在写“演义”。“ 史学家顾颉刚评价这本书:“读《二十四史》不如读蔡东藩!一般历史通俗演义,在过去也曾出版过不少,可是似乎很少能和蔡东藩先生这一部相提并论的。蔡先生对史料的运用与取舍,采取了相当认真的态度。我认为,这部书的重新出版,不但可以作为一般人的读物,并且也可以作为爱好历史的人们的参考,因为一部《二十四史》,分量太多,就是历史专家也不容易把它完全熟记,倒不如这部演义,随意翻览一下,说不定会有提纲挈领的功效。” 这本书虽然是演义,但是以正史为本,可以说比三国演义更偏重历史一些。 读者评论:蔡东藩正八经的科举出身,这个底蕴就更没法比了。它名为演义,实为正史。除了一些叙述上采用虚构人物对话,其余全都有据可依。即使是虚构或者来自野史的内容,作者自己的批注里也明确标明了出处。综上,没时间和精力读二十四史的非专业人士历史爱好者,读它足够了。 另一位网友说:“买这本书主要是冲着推荐里边写着主席的枕边书去的,而且还说通俗来着。我想应该是又好又易懂的,书籍都到了很多的样子,翻开一看确实有些傻眼,从秦汉直至民国,都是一个人写的,老蔡够能白虎的。虽说文章是民国时候的白话文,对于现代人来说还是有点儿“文”,正好慢慢读,细细咀嚼。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他对历史真实的严格追求。他写历史演义,“语皆有本”,力求其主要情节均有历史记载作为根据。自然,作为“演义”,他也有虚构,特别是人物对话。但是,他很谨慎,力求符合特定历史环境和特定历史人物的性格,不敢任意编造。” 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延安时,主席专门叫人买了两套,进北京后,也把这套书带到了北京,放在床前的书架上,成为了主席的枕边书,时时翻看。 大家要想通盘了解中国的历史,这套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史书太沉闷,不容易读,别的演义又虚构太多,蔡先生的这套书是史实重于演义,大事都是遵循正史的。 读了这套书,什么乱编的历史剧,或者朋友乱侃历史,你一听就能判断出来。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理工大学的精装礼盒版,一共六本,为什么推荐精装本呢?因为书实在太厚了,总共六本,加起来七千页,一本就有一千多页,不是精装本的根本不好翻阅。里面还包括了十分珍贵的《慈禧演义》 这个版本的装帧最好,内容是全新修订无删减版本的,还包括了蔡先生创作时的点评。 想一口气读完中国历史故事的,点下面的横条参团。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qiea.com/dqewxtz/6882.html
- 上一篇文章: 电影推荐最适合小学生看的60部电影
- 下一篇文章: 武汉游玩全攻略,一整年都不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