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之间的生存法则都是很残酷的从小就
在北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大约在两亿年前,地球还是一块完整的大陆。 之后,大陆碎裂,板块漂移运动开始,最终形成了我们如今看到的七大洲。 无数的野生动植物,就在这七块截然不同的大陆上,繁衍生息,演化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最近,BBC纪录片团队推出了一个以七大洲为线索的野生动物纪录片: 《七个世界,一个星球》 这七个世界的波澜壮阔,生机与危险,温情和残酷,透过镜头展现在观众面前,唤起同处一个星球的人们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那看似苍白,实则生机无限的南极洲的故事... 98%土地被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对动物来说无疑是一个残酷的生存环境。 能在这里存活下来的动物并不多,而韦德尔氏海豹,则是唯一一种在南极洲岸上生活的哺乳动物。 这种“唯一性”,也暗示了它们生存的不易: 画面中这只小海豹,几乎是在出生的一瞬间,就开始接受生存的挑战。 作为哺乳动物,从妈妈的子宫中出来后,就即刻跌入了零下40摄氏度的冰雪之中。 巨大的温差,对它的身体素质是一种天然的考验。 好在,还有妈妈可以保护它。 守在幼崽身边的雌海豹,在冰天雪地之中,用自己的身体为孩子遮挡风雪。 如果幸运的话,它应该陪伴幼崽度过出生后最难的不会游泳的10天。 之后,母子就可以一起进入相对温暖的海水中,觅食、成长。 可惜,这只小海豹并不是很幸运: 出生后三天,它就遇到了一场残酷的暴风雪。 寒风卷起雪粒,侵袭着母子俩,小海豹躲在妈妈身躯下瑟瑟发抖。 此时的雌海豹,也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 留在这里继续守着孩子等风雪过去,可能面临体力耗尽,母子俱亡的危险; 还是离开孩子,去海水里躲避风雪,吃饱了再来看幼崽? 最终,海豹妈妈选择了后者。 小海豹只能独自留在冰天雪地里,等待风雪过去。 它能不能熬过去,只能看运气了.... 所幸,风暴过去后,这只小海豹还活着: 相比其他已经冻死的小海豹,它无疑是幸运的。 这时候,看到风雪骤停的海豹妈妈,也从海面上探出头来,呼唤自己的幼崽。 熬过一劫,听到母亲呼唤的小海豹,努力地叫着,回应着,循着妈妈的声音向前去。 终于,母子俩相聚了。 小海豹在妈妈的鼓励下,跳进了海水中: 相比路上凛冽的寒风,在零下2摄氏度左右的海水,要温暖的多。 学会游泳,进入海水中的小海豹,终于熬过了生命的第一次考验,随着妈妈去探索更加广阔的海域... 当然,南极洲也有不会被冰雪完全封冻的地方,比如住着50万只帝企鹅的圣安德鲁斯湾的南乔治亚岛。 春季是当爹妈的帝企鹅们,轮流出去觅食的季节,连续数日,留企鹅宝宝们自己在岛上。 为了让爹妈能够觅食回来准确找到自己,企鹅宝宝们会一直守在父母离开时候的位置,等着父母回来投喂。 但是不走远,不代表不走动。 好奇的企鹅们还是会在附近逛一逛,比如围观邻居,象海豹。 一群幼崽叽叽喳喳地把象海豹吵醒后,被吼了一顿四散跑开: “皮一下很开心~” 就算企鹅幼崽不乱跑,但觅食回来的企鹅爹妈,要在茫茫鹅海中找到自己的娃,光凭眼力还是太难了。 所以,它们会和其他寻崽的动物们一样,站在小山坡上,大声地喊叫,呼唤自己的宝宝。 理论上,父母和幼崽之间这样的呼唤,要在15米范围内才能听得清。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一幕: 海滩上,在密密麻麻的企鹅群里,大大小小的企鹅发出此起彼伏的叫声。 “儿啊!” “爹啊!” “儿啊你在哪!” “爹啊我来了!” “想死你了,儿赶紧吃口热乎的!” “好吃,开心!” 童年被父母投喂的时光,对幼崽来说或许是快乐的,但对父母们来说,却是艰难的。 在和帝企鹅们一样,巴布亚企鹅也会外出觅食,回来投喂幼崽: 它们是时速能达到35公里的游泳能手,是在海中游得最快的企鹅,成年巴布亚企鹅会每日游80公里,可谓是海中游泳健将。 但在企鹅中最快,并不代表在海里最快: 海洋里,还有比它更快的虎鲸,会追赶捕猎巴布亚企鹅。 比如这次纪录片团队拍到的这场追逐,就显示了巴布亚企鹅的觅食艰辛。 一只成年企鹅,在赶回去喂食自己幼崽的时候,被四只虎鲸盯上了。 虎鲸的速度比它更快,体型也更加庞大,数量更多。 为了逃生,它只有将敏捷度发挥到最大,努力游出一条生路。 可惜,在四头虎鲸的围捕下,这只企鹅还是没能逃出去。 不过,大多数企鹅父母,还是能觅食结束后幸运地回到岸上,喂食自己的幼崽。 幼崽们在父母的照顾下,会很快长大。 在最后尴尬的“莫西干头”阶段结束、褪去所有的绒毛后, 也就是它们长大了、要独自外出觅食的时候了。 不过,因为气候变化的缘故,小企鹅们的成年之路越来越难: 这个地区的冰川在大量地融化,海湾里有大量的浮冰, 等到秋季小企鹅们的绒羽都褪完时,海域因为这些浮冰已经变得危机四伏。 不下水,岸上没吃的,可能会饿死; 要下水,很可能被海浪夹着浮冰砸到晕头转向,更可怕的是可能会被吃掉… 尽管危险,小企鹅们还是要往前冲,要想方设法达到远处的冰山,去更辽阔的海域生活。 在这样的环境里,小企鹅成了豹形海豹唾手可得的食物: 冰块到处都是的海面,让小企鹅们走也不是、游泳也不是, 但对于觅食的豹形海豹而言,却是绝佳的捕猎环境。 小企鹅们无法判断,在浮冰下的海豹何时会跃起,只能凭借运气,躲过突袭…. 有些企鹅会被逼到飞速撤退回岸上,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 鼓足勇气后,又一只小企鹅回到了海里: 海豹立刻追了上来,两三下就赶上了它。 小企鹅没得选,只能连走带游,拼命狂奔... 因为势力悬殊和环境优势,海豹很快就来到了小企鹅下方了。 但海豹却似乎要故意逗弄一下猎物那样,并没有下口。 小企鹅来不及察看海豹到底在哪里,只知道拼命地往前游,缩短和前面一块大浮冰的距离。 终于,趁着海豹逗弄它的瞬息,小企鹅发力游到浮冰边上,奋力一跃,上了岸! 这块浮冰离开阔海域已经很近了,可惜的是经过这样的越野式逃命,小企鹅已经筋疲力尽了。 而它的对手,豹形海豹,却毫不犹豫地冲上了浮冰。 已经无处可逃,也无力可逃的小企鹅,只能对着上岸的海豹拼命嘶吼。 让人意外的是,已经胜券在握的海豹,最终放弃了这只猎物: 对吼一阵后,它回到了海里。 死里逃生的小企鹅,不敢在浮冰上待太久。 在天敌离开后,迅速回到了海里,继续自己的旅程。 在浮冰四散、危机四伏的海中,游向更广阔的、属于它的海域…. 前两段故事中,可以看到小海豹、小企鹅充满艰辛的成长过程。 这就是南极洲的残酷之处,即使有父母照料,也处处都是危险。 有的危机,可能是人类无法理解和想象的。 比如灰头信天翁宝宝们,生死攸关的“离家危机”。 这只灰头信天翁,只有四个星期大,是它的父母两年来唯一的“独生子”。 生活在南极洲海岛上,周围看起来郁郁葱葱,其实海风依然凌冽寒冷。 为了保护信天翁幼崽,它的爸爸妈妈们会轮流出去觅食,另一只留下来为它站岗挡风,并时不时地用鸟喙触碰幼崽: 这就像是人类父母亲吻自己小孩的脸蛋一样,轻轻触碰,是一种增加彼此间纽带的动作。 但这样亲昵的时光不会持续太久: 随着信天翁宝宝一天天长大、胃口也一点点变大,为了喂饱它,信天翁父母们不得不双双出门觅食。 第一次离别,对小信天翁来说并不容易,反复撒娇也无法留住父母后,它只能乖乖留在巢里,看着父母远去。 之后,它就迎来了鸟生第一次独立生活的阶段。 海面一望无际,海风依然强劲,远处似乎将要有一场暴风雨。 在风中凌乱的信天翁,弱小、无助、瑟瑟发抖,但还是要听话,死死守住自己的巢穴,时不时发出一两声鸣叫。 “吹啊吹啊我的骄傲放纵” “吹啊吹啊我的纯净花园” “任风吹,任它乱,毁不灭是我,尽头的展望~” 不过,再勇敢的信天翁,也毕竟是个宝宝。 它最终虽然在风暴中存活了下来,却被吹落了巢穴,掉在了草地上。 浑身沾满了泥水、杂草,如果不能回到巢穴,它只能活几小时了… 不过,就在这时候,它的父亲回来了。 看着空空的巢穴,信天翁爸爸觉得不对劲,不知道孩子去哪了。 但其实,此时此刻,它的信天翁宝宝就在它的巢穴右下方。 小雏鸟着急地向父亲求救,却没有得到回应。 因为,信天翁爸爸认不出来这是自己的崽...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站在我爹面前,它却认不得我。” 是的,信天翁不是靠听觉、视觉或者嗅觉来识别自己的幼崽,而是靠鸟巢: 在自己的巢穴里,就是自己的崽。 掉在旁边的,它们就不知道是不是了…. “这个崽看着有点熟悉,但又不太确定...” 所以,或许是出于本能,求助无望的小信天翁只能自己想办法,奋力地爬回巢穴中。 几乎是费劲了所有的力气,小雏鸟终于靠自己爬回了窝里。 信天翁爸爸此时立马意识到,它就是自己的孩子,于是迅速将它包裹在自己的羽翼之下: 哆哆嗦嗦、经历了一场大难的信天翁宝宝,终于得到了它此刻迫切需要的关爱和温暖…. 不过,也不是每一只小雏鸟都会面对“回家的困难”。 残酷的自然环境里,很多小雏鸟,甚至没有见到父母,就死在寒风中了... 觅食回来,看到雏鸟已经死了的信天翁爸爸,可能会一直守着雏鸟的尸体,不忍离去…. 过去十五年里,灰头信天翁的数量已经减少了一半以上。 主要的原因,就是全球气候变化给信天翁栖息地带来的改变,让信天翁们无法适应…. 风暴比从前更多、更猛了,雏鸟宝宝们也越来越难熬过幼年生存的困境。 看着这零落一地的绒羽,实在很难不为信天翁们的命运叹息、担忧... 生机勃勃的夏季、危机四伏的秋季过去后,南极洲迎来了残酷的冬季。 整个南极洲表面都被冰封,成了一片无边无际的白色荒漠。 不过,在这看似死气沉沉的荒漠之下,隐藏着多彩的生命: 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南极洲海洋生物,从外表上看就让人觉得奇特无比。 比如,浑身雪白、雌雄同体、但是视力极差、艰难寻偶的海蛞蝓。 比如,扎根海底、靠触手捕食海洋中的漂浮食物的海葵。 又比如,想要捕食海葵,却被海葵们反杀的远洋水母… 这些奇特的冰下生物,在数千年里,几乎没有太大改变。 但在过去两百年里,却遇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捕食者: 人类。 人类因为对工具的掌握,具有别的生物无法抗衡的捕猎能力。 我们对海洋资源肆无忌惮的掠夺,对海洋生物的捕杀,险些导致巨型鲸类的灭绝。 单南极海域,就有超过万只鲸鱼遭到人类的猎杀: 人们要从巨大的鲸类身上,剥下厚厚的脂肪,制造人造黄油和肥皂。 目前记录的最长的一头蓝鲸,体长33米,寿命两百岁,熬过了多少春夏秋冬和大自然的残酷挑战, 却在被捕后两小时内,在捕鲸站被肢解。 在黑暗残忍的捕鲸活动中,南露脊鲸遭受的打击最为严重: 这种巨型鲸类,生性好奇,毫无戒心,经常会主动靠近捕鲸船。 因此,带着幼崽的南露脊鲸常常是捕鲸者最喜欢攻击猎杀的目标。 南露脊鲸妈妈们通常会在同一个避风港繁殖后代,会和幼崽形影不离。 这样的生活习性,让捕鲸者们可以简单迅速高效地捕杀。 所以,在短短几十年里,就有超过3.5万头南露脊鲸被猎杀。 在科学家观测中,一度仅剩35只雌性南露脊鲸存活了下来…. 好在,人类中还是有无法容忍肆无忌惮残杀的人的存在。 所以,在年,国际捕鲸委员会通过法令,禁止商业捕鲸。(日本、挪威和冰岛除外) 南露脊鲸的从灭绝的边缘,危险划过。 人类与南露脊鲸的关系,终于得到了一点点改善, 南露脊鲸的数量已经回升到了多头,科学家们也有机会了解这种非凡的生物。 可是,我们目前仍然不清楚,南露脊鲸的寿命到底有多长。 现存的这些60吨重的生物,是否也曾经经历过那个黑暗的捕鲸年代。 如果真的如此,看着它们还是对人类报以温和、好奇的态度,经历过捕鲸年代的人类,很难不为此感到惭愧和内疚… 不过,也不必过于悲伤。 当人类为了保护南极洲生物行动起来后,这里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感到欣慰的变化。 比如,纪录片团队这次观察到蔚为壮观的一幕: 在南极洲的象岛海岸,多只鲸鱼聚在一起,尽情享受着难得的磷虾盛宴。 这是目前为止人类拍到的,规模最大的鲸鱼聚会。 强劲的南极洲洋流将深海营养物质卷起上浮,使得靠近南极洲海岸线附近的海域,蕴含着丰富的营养价值,比如数量超过万亿只的磷虾。 因为有这群磷虾,这片海域才能在每年夏季,吸引各种远道而来的鲸类,狂欢大餐。 比如座头鲸们,会在海水中,吐出一连串气泡,编织出一道磷虾无法穿越的气泡网。 随后,座头鲸呈螺旋状上升,将磷虾收拢其中,饱餐一顿… 在南极洲海岸线吃一夏天的磷虾,就够座头鲸存储够用一年的脂肪。 没有人类的捕杀,它们的生命也可以长寿又顽强。 或许,没有比看到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画面,更让人为自然感动,对自然产生敬畏的了。 值得我们记住的是,这片看似离我们遥远的海域、这些看似遥远的生物,对生活在这个地球的所有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科学家们的最新研究表明,南极洲附近的海域,及其周围孕育的无数生命,吸收大气中碳元素的含量,是亚马逊雨林能够吸收的两倍。 所以,通过保护南极洲,我们不仅能保护这里多样的生命,也有助于恢复我们整个星球的自然平衡。 这也是整个纪录片团队希望传达给观众的感受: 七个大洲,七个世界,看似相隔遥远,其实彼此依存,都是这个蓝色星球的一份子。 这世界万物的奇妙和美丽,值得我们敬畏和守护。 其实,博思星球近年的几部自然纪录片,都在努力传达这样的概念。 我有幸参加了前不久《七个世界,一个星球》在伦敦举行的首映式, 现场包括DavidAttenborough爵士在内的一众主创人员,向观众们讲述了这部纪录片录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而我个人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一位年轻父亲向DavidAttenborough爵士提出的问题,他说: “我的儿子Will今年5岁,他总是问我,大家都说要保护这个星球,他想知道他能做些什么?” DavidAttenborough爵士的回答如下: “孩子,你可以做的很多很多,你越长大,能做的就越多。” “你首先可以做到的,就是不要浪费。” “不要浪费电,不要浪费纸,不要浪费食物……” “你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但前提是,不要浪费。” “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qiea.com/dqewxtz/7322.html
- 上一篇文章: 全球最大的室内海洋科学馆珠海长隆海洋科学
- 下一篇文章: 乐爱好者和环保践行者的最新根据地,珠海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