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明清四百多年发展的榆林城,从明代之前地处偏僻,无人问津的一个小村庄发展成一座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榆林城。

在明代的榆林城,随着蒙古残部北犯,地缘结构边疆化,军事需求不断加大,从村到卫再到城,从建城到改城,再到修城,一步步走到了边防重镇的位置,在当时发挥了重要的军事防御和辅助保障的功能,既起到抵御蒙古残部的作用,又起到保卫内地疆土的作用,为今后的城市发展奠定基础。

一、榆林城的兴起背景

1.自然地理条件

榆林城,是一座位于中国陕西省榆林市中部偏南的城市,为今天榆林市政府所在地。地处陕西省以北的榆林市,与内蒙古的毛乌素沙地相连,与黄河相望,与黄土高原接壤。处在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之间,占据了大面积的黄土。

而黄土高原上的土壤类型为黄土,土质疏松,遇水易流失,因此形成了黄土塬、梁、沟等基本地貌类型,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使得这一地区“地无三尺平”。加之该地的气候是大陆性季风气候,不过因为地理环境导致以长城沿线为界的地区南北气候不一,具有明显差异。

靠北的地带属于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该地区的景观多为沙漠和沙滩;而靠南的地带属于暖温带半干旱或半湿润气候,这一地区的景观则为丘陵或者沟壑。这些沙漠、丘陵和沙滩都是典型的大漠边关样貌。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就对榆林城的地缘结构和形态功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加之明清时期中国再次迎来了一个世界上人类历史上影响人类自然生活活动持续时间最久的寒冷期,明清统治时期后的中国已经各地方志对此多有记载。榆林城所处地区温差较大,降雨不均,夏季气温高且多雨,冬季干燥且寒冷。

这样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就导致该地区容易发生沙尘暴、泥石流、暴雨等自然灾害。榆林城身处其中,自然也受影响,冬春两季地区的降雨较为稀少,导致了该地区大面积受风沙和寒潮的侵袭。

而到了夏秋两季,由于受到季风影响,大部分地区会有强降雨,因而又容易发生暴雨、冰雹等自然灾害。不但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还严重造成榆林一带的水土流失,加剧了该地区洪涝疫情的出现。因此就产生了“一场雨冲走一犁土”的谚语。

但是农业耕作又是榆林城所在地区的主要经济活动,因此每个地区都会重视农业的生产。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得这里入冬早,进夏迟,寒冷时期相对长,农作物基本上都是一年一熟,严重制约着榆林这片土地的生产。

榆林市境内的河流受黄土高原地势和气候的影响,支流密集且短小,多为西北—东南走向。但由于河流的深度下切,与其两岸之间形成了强烈的水位高差,“山高水低”的现象广泛出现,不利于水土保持和兴修水利。

严重制约着这一地区农业的发展,给人们的日常用水造成影响。再因为气候原因,有些河流的水资源不适合灌溉,再遇上暴雨时节降雨量增大,导致河水漫开,决堤冲坝,使得人们损失惨重。

这些自然条件都是影响榆林城所在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榆林城的方方面面也影响深远,还塑造了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自身特点。因此,要分析明清时期的榆林城就要先了解榆林城所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2.社会历史条件

随着元朝蒙古政权被明朝进一步推翻以后,就退守到漠北地区。之后企图恢复元制,进入到河套地区与大明王朝进行对抗,频繁骚扰西北边疆地区。而明朝建国后,在永乐时期进行迁都,将全国的政治中心转移到三面邻近边塞地区的北京。因此出于国防安全的考虑,明朝政局稳定后,“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从洪武年间起,就在重要的边塞地区采取了积极的防御策略,尤其是北部的边塞更是成为防御的重点,建立了一整套具备攻守双重属性的防卫体系。

以所连卫,把东胜、宁夏、大同等西北边塞上的重要城市加强联系,基本沿黄河设置,集中在黄河以北地区,形成西北地区的防线,力图阻止蒙古残部入侵中原。这一防卫体系以辽东、大同、东胜、甘州为主体,榆林在明代初期属于河套以内的地区,地理位置意义不大。之后经“土木之变”,明朝政局动荡,使得蒙古残部趁虚而入,进入到河套地区。这样,河套地区的城镇随即发生变化。

为防御蒙古残部对边境的骚扰,这地区的都督王祯在正统二年期间,开始在榆林庄的基础上修筑城堡,并且以榆林城为中心,沿边共修筑“延绥二十五营堡,东自清水营,西至定边营,”展开沿线防御部署,抵抗外来入侵。而在此进一步加强了设防,是因为榆林城所处的地方“俱系通贼紧阔处所,”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对蒙古和明朝来说都至关重要。

因此在成化时期,余子俊筑榆林城边墙,利用自身优越的自然条件形成易守难攻之势,让榆林城的军事防御功能提升,起到防卫前线的作用。

之后的历任边镇将领就在榆林城的基础上加以改建,不断扩大榆林城的规模,进一步强化榆林城的军事防御工程,使得榆林城演变为影响重大的边防城市,成为边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于是,随着榆林城逐渐成为陕西地区的重要军事据点,军事地位的提高,榆林城也在渐渐发展起来,各项功能逐渐完善。明代随着北部边防的变化,这一带的军事实力在不断加强,因此需要一定数量的军队支撑。而后随着蒙古残部不断袭扰边界,冲突日益激化,特别是东胜卫的撤防,蒙古残部进入河套地区,位于河套内部的榆林地区因地缘结构的变迁,就逐渐演变成了军事前沿,直接与蒙古残部对峙。

为了能在对峙前线拥有绝对优势,明朝就不断扩大榆林城的范围,设卫添兵加强榆林城的军事力量,提高军事防御能力,并且进一步加强榆林城的经济、政治功能,完善榆林城建制,一时之间使得榆林城成为了陕西地区防御力量的中心,推动榆林城的建设。

城市的起源方式不一样就会在之后的城市发展中产生不一样的影响,也会映射出不同的城市功能,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视角。

榆林城的起源是在依山傍水的优越地势上,在军队人口迁移、军事防御需要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城市。

而且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一些必要的客观因素,如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清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统一等等。因此,榆林城的出现和发展是依托于明代的边防建设的需要,为了保障大明王朝的安全,开始在榆林城所属的地方建城、驻军、屯田,慢慢发展为一个军事驻城镇。所以榆林城会格外注重的是自身的军事防御功能,其他功能都是为此功能服务。

二、明清时期榆林城的选址条件

相传榆林城因在榆溪河流域生长有大片榆树,茂密成林,榆林因此得名,地势东部和北部较高,中部和南部偏低,有驼山、黑山和红山环绕,普惠泉和榆溪河围城绕流。加之其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优越,地处延绥地区交通的咽喉要道,也是三秦地区重要的城市,对于周边的民族和势力有一定的控制力,地理位置绝佳,自古以来榆林城所在的地区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足以看出榆林城的重要。一方面是因为榆林庄附近的普惠泉,它对榆林城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充足的水源是一个城市出现、发展的重要基础,依靠稳定的水源兴起和发展的城市在历史上非常常见。因此,一个城市的历史要追溯到稳定的水源,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延绥巡抚卢祥的奏本里有提及水源对榆林地区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在这一地区建城。卢祥认为为了能够更好地整顿边防,可以采纳兵部尚书王复的移城意见,将府谷堡迁移到巴川的旧城之上。但是巴川旧城的水源已经枯涸,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可以重新寻找新水源来建城。

因此就发现了清水川,水源充足适合建城。因此榆林庄的生命就依靠了普惠泉,在普惠泉的扶持下延续发展。榆林庄正是因为拥有普惠泉这样稳定且充足的水源,使得人们的居住用水得到满足,才能在这一地区继续生活下去。

之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仰赖于普惠泉,尤其是随着榆林城不断修筑,城市不断发展,普惠泉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它不仅仅是提供榆林城生活的人们居住用水,依据普惠泉的流向,更多的是帮助榆林城的农业进一步发展。所以说,选择一个稳定的水源对城市来说至关重要。

其次,榆林城在拥有充足的水源的基础上,还拥有了相对优越的水文条件——榆溪河。榆溪河,秦汉时人们称为帝原水,宋时称明堂川,明清称西河,在清中后期也称榆溪河。在榆林庄附近靠西的位置,顺山势而下,流经地区既有平坦地势,又有发育完整的河谷地段,且土壤肥沃。

不但可以为榆林城民众的居住生活、生产提供良好的保障,而且还承担了榆林城大部分的交通运输任务。在康熙《延绥镇志》中提到自古以来就有靠黄河来运输南北粮食,所以到了明代继续沿用黄河来运输供给到榆林地区,保障食物充足。

而榆林城附近就有黄河支流流经,“至榆水,通固水。”由此可知榆林城的粮草供应靠河流运输,从外地沿黄河供给。而榆溪河就是榆林城发展的重要支持,为榆林城提供粮草。

因为可以利用榆溪河充当交通,进行漕运供给粮草。所以选择在榆溪河附近筑城,就是考虑到河流的传输和发展功能。另一方面是因为榆林城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即依靠驼山来建城,整个城的四分之一,也就是东面的城完全依托山体修建。

而榆林城选择驼山而定的选址原因有两点:

一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周围以山作为屏障,地理位置优越,对榆林城来说具有天然的防御作用,驼山有数十丈高,附近修建的城市有二分之一的部分与山相溶。具有天然的观察防御点,易守难攻。

二是因为地处陕北地区,该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同,黄土高地,地表多风沙,气候干燥,因此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在地势低的山坡上修建窑洞。而窑洞冬暖夏凉,适宜该地区的人群居住,因此以穴居的生活方式就覆盖了这片土地。

一般古代城市的出现都有规律可循,大多都居于地势较高的地方,或背靠山岭,这样就有了天然的保障,能够确保城市的安全。而且这些城市都有良好的水源,可以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转。有了这些条件的城池都被称为“雄城”。

在这样三山环抱,二水绕流,但四周又多为沙地的特殊自然条件下,人口只能修筑城市,居住在城内外,这就使得榆林城的出现和发展条件有了满足,为之后榆林城的出现提供有利的地理条件,很符合古人对城池修筑的要求。

总结

榆林城就是典型的雄城之后,其充分利用了自身依靠附近的普惠泉,和西面榆溪河逐步发展起来,使自身不但拥有稳定的水资源,优越的地势,而且又依靠北面的红山和东面的驼山作为天然的防御屏障,使得榆林城得以筑建,成为地方上重要的城市。

正是因为这样的选址,充分利用东山、西河之后,不仅为榆林的居民提供了住所之便,也为之后的城市防御体系的修建奠定了良好的地域基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qiea.com/dqezqxz/11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