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后世的文人得了一个新的称号
汉乡丨孑与2著丨架空历史丨廣合文化出品 点击“蓝字”打开喜马拉雅 欢迎广大听友加入我们听友群的大家庭 企鹅号: 小编在群里等你哟? 「汉·乡」 五千年风华烟雨,是非成败转头空! 广合文化 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曾出现过包括王道、无为、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在内的由诸多智者提出的治国政策,但到了后来,治国的思想基本确定为儒学这一门学说,以至于后世的知识分子有时会被直接称呼为“儒生”。 而帮助儒学成为中国最大理论学派的人,叫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是中国儒家学说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在他的推动下,儒学成为汉朝时唯一的“官方显学”,能产生这种结局除了儒学本身就迎合了统治者的政治需求以外,还与董仲舒自身的能力有很大关系。 董仲舒的改革之路,起于他与汉武帝之间的“天人三问”。 这是一场汉武帝与董仲舒之间关乎国策的策问,而董仲舒所提倡的基于儒家学说之上的“大一统”政策正合了汉武帝的心意,毕竟当年汉朝已经经历过由诸侯王引发的七国之乱,再加上当时的汉武帝被以窦太后为首的外戚势力处处打压,这使得刘彻这个皇帝在当时十分憋屈。 董仲舒天人三问 而所谓的天人三问,其具体内容主要为:第一次策问,汉武帝问的是巩固统治的根本道理,第二次策问,武帝问的是治理国家的政术,第三次策问,则是天人感应的问题。 最后,董仲舒提出的中央集权思想被汉武帝采纳,演变成了后来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帮助汉武帝巩固了集权统治,但同时也出现了“君权神授”这种负面效果,只不过在当时,封建迷信依然被统治者当成是一种统治用的工具,所以并没有展现出什么问题罢了。 董仲舒作为一位臣子,无疑是十分成功的。在他为汉武帝当差之前,他已经为汉朝的几位诸侯王当过相国了。在为汉武帝当差之后,董仲舒又被派去给刘彻的哥哥刘非当相国。 但董仲舒的仕途却并不像看上去那么顺利。 刘非 刘彻的哥哥刘非是一个脾气暴躁的尚武之人,但他对董仲舒这个当世大儒还是十分敬重的。董仲舒担任相国期间,刘非运用他的政策将封地治理得很好。换句话说,刘非虽然粗野,但至少是个明事理的人,知道自己不会治国,那就要信任会治国的人。 可惜刘非只活到四十一岁就死了,而他的继承人,叫刘建。 和自己的父亲相比,刘建是一个十分骄奢淫逸的暴戾之人,因此对于董仲舒的政策与劝诫全然不理,最后因为不满中央而意图谋反,落得个身死的下场。 董仲舒 后来,董仲舒也辅佐过刘彻的哥哥刘端,只不过对方也是一个凶狠残暴的主君,最后董仲舒选择了辞官回家,把重点放在了教育上。 其实汉朝时期在皇帝身边做大官的人最后的下场都较为不顺,这也和刘家的皇帝普遍疑心病过重有关,就连主父偃这样为汉武帝立过大功的人最后都被族杀。和这些人相比,董仲舒的寿终正寝已经是一种幸福了。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赶紧戳上方图片进入喜马拉雅APP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qiea.com/dqebhjb/9948.html
- 上一篇文章: 财联社直播笔记0301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