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历史沧桑的湖广总督府
湖广总督府又称督署、总督衙门,也称制台衙门、制军衙门、制府衙门,其遗址位于武昌古城望山门内西侧,即今武昌造船厂东门内。总督一职始于明朝,开始时是遇有紧急军务需要处理时设置的临时职务,到明成化年间成为正式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总督的权力比巡抚大,巡抚一般是一省的最高长官,相当于今天的省长,而总督一般管辖两到三个省。总督与巡抚没有直接的上下级关系,都是直接对朝廷负责,起初,总督侧重管军事,巡抚侧重管民政。 但清以后,总督实际上统管所有地方事务,很多时候,总督直接兼任巡抚。清代在全国设十八行省,共设八大总督:直隶总督,辖现在的北京,河北;两江总督,辖现在的江苏、安徽、江西;两广总督,辖广东、广西,海南;四川总督,辖四川,重庆;闽浙总督,辖福建、浙江;陕甘总督,辖陕西、甘肃;云贵总督,辖云南、贵州;湖广总督,辖湖南、湖北。因湖南、湖北两省在明朝时同属湖广省,因此通称为湖广总督。清末还设置了东三省总督。 湖广总督府位置图最初湖广总督府在望山门内、明万历年进士、礼部尚书郭正域的故宅里办公。清咸丰四年(年)总督府的房屋失火被毁,总督府临时搬到荆州,不久又迁回到武昌三道街盐道衙门内。咸丰七年(年),总督署在望山门原址重建,并将周边房屋土地圈入进来扩大了总督府的规模,尔后的历代总督都在此办公居住,一直到辛亥武昌首义夜。 湖广总督的正式官衔为“总督湖北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简称为湖北湖南总督,两湖总督。因湖南、湖北两省在明朝时同属湖广省,因而民间多称湖广总督。湖广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别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湖北和湖南的军民政务。 据不完全统计,清代坐镇武昌总督署的湖广总督共有20多位,比较出名的有林则徐、张之洞、瑞澂。 林则徐画像张之洞肖像(图片来源百度百科)清道光十七年(年)正月,林则徐提任湖广总督。他深知鸦片烟对中国危害甚大,竭力主张禁烟。道光十八年(年)10月27日,林则徐率同湖北巡抚及州县官员在武昌阅马场当众销毁鸦片烟土两、烟枪杆,武汉三镇的百姓络绎不绝到阅马场观看焚烟。林则徐还采取了许多严厉措施:收缴烟枪、勒令吸食者限期内到官府自首,如日后再犯,加倍重办;严拿烟贩、开设烟馆者和制造烟具者,于限期内投官自首,过期不自首者,一经捉拿以死刑论处;惩治包庇贩烟、开烟馆的官员,各级主官在限期内对下属犯有上述之罪的,查明上报,免除失察之责,否则处以包庇之罪即行革职;各地保、甲长包庇者,与正犯同罪;把禁烟工作作为考核州、县官员功过的重要指标,对禁烟不力者“立于撇参”,有成效者予以奖励。 在这些严厉的措施下,两湖地区很快掀起查烟馆、抓烟贩、搜烟土、缴烟枪的高潮,在短短的三个月中,缴获烟土、烟膏一万二千余两,收缴烟枪六千七百六十余杆,惩治了一批贩卖烟土、开设鸦片烟馆者以及包庇贩烟、卖烟的官员,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禁烟。林则徐在武昌禁烟的成效为道光皇帝所赏识。同年11月15日,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到广州主持禁烟,于是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虎门硝烟”以及第一次鸦片战争,从此开启了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百年斗争。 林则徐“十无益”手书贴(图片来源百度百科)另一位比较出名的是最后一任湖广总督博尔济吉特·瑞澂。瑞澂,蒙古族,满洲正黄旗人,于年任湖广总督。他在辛亥武昌首义前夜,在总督府大门外杀害了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烈士,并在全城大肆搜捕革命党人。 末位湖广总督博尔济吉特·瑞澂(图片来源百度百科)年10月10日晚,武昌新军工程八营的革命党率先起义,夺取军械库,打开起义门,在蛇山和起义门架起大炮炮轰总督府。起义军枪声一响,瑞澂就吓破了胆,慌忙叫兵从督府后花园的墙上枪刺挖了个大洞,瑞澂及其妻、妾、媳妇还有随从仆人从墙洞钻出来,出文昌门逃到了楚豫号兵舰上,随时准备逃之夭夭。可此时,他连起义军的影还没有看到。其实当时参加起义的新军官兵只有一千多不到两千来人,而且群龙无首,连一个中级军官都没有,而新军另外五、六千官兵还在犹豫观望。此时的瑞澂,如果能镇定点,亲率军抵杭,群龙的起义军能否成功,还不一定。参加起义的命党新军兵曹亚伯曾说,“瑞欲若不,督府之教练队必不退,未响应之各部队既宗旨,成观望,必与命军为敌。”起义成败还真难说。可是当革命军开始炮轰总督府时,瑞澂却仓皇逃上“楚豫”号兵舰,然后顺江而下,从九江、上海辗转逃回北京。就这样,不到两千人的起义新军,一夜之间占领了武昌城。总督府的炮声,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和中国复兴大门的开启。清王朝覆灭后,那些清朝的遗老遗少们对瑞澂恨之入骨,而革命党人每每谈起瑞澂无不讥笑他为八旗纨绔子弟,逃跑总督。 辛亥革命后的武昌总督府遗址在历任总督中名声最大、居住总督府时间最长的是张之洞。 张之洞肖像(图片来源百度百科)年至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十八年,作为新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他大力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极力主张学习、借鉴、引进西方科技,他“兴实业”、“办新学”、“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兴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筹建京汉铁路,谋划修筑粤汉铁路,主持修筑武昌南北江堤“武金堤”和“武青堤”,汉口后湖长堤,以排除武汉三镇的水患。他还规划了20世纪初,武汉三镇的城市发展规模(武汉市今天的发展就是在张之洞当初的规划基础上建设的)。同时,他还支持民族企业家操办水电等现代化市政建设,为武汉三镇自近代以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使当时的武汉三镇“驾乎津门,直逼沪上”,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重镇,为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推翻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统治,奠定了思想、文化、经济、军事、人才基础,被孙中山称为“不是革命家的革命家。”解放后,毛泽东在讲到新中国工业化布局时对湖北省委、省政府负责人讲:“湖北的工业基础,如汉阳铁厂、纺织厂、兵工厂、京汉铁路,都是张之洞带头办的。”给了张之洞极高的评价。 年京汉铁路开通众官员到火车站迎接张之洞作者简介 刘翔,祖居武昌大堤口,年4月生于武昌宜孝巷。三岁上候补街郎家巷幼儿园,七岁进候补街小学,13岁分配到粮道街武汉市第33中学上初中。年留校任教师,年任文华中学校长。年调三道街武昌区教委任副主任。年调司门口武昌区人民政府任办公室副主任。年在中山路被选为武昌区政协副主席。年退休住积玉桥。年主编《武昌老地名·街巷地名篇》、《武昌老地名·人文地名篇》。一个生在武昌,学在武昌,工作在武昌,退休养老在武昌的老武昌人!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qiea.com/dqefzfs/11094.html
- 上一篇文章: 袁世凯去世后,妻妾中为何最不受他待见的朝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