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总结

为深入贯彻相关精神,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更加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价值引领工作,以党建为核心,以就业为牵引,推动实践育人,促进广大学生在实践中知国情、明社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海洋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共组建6支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山东、广东、四川、浙江和上海等地社会实践,主题契合社会热点和行业特色,参与师生共59人,涵盖全体本科生40人、研究生11人以及教师8人。本次实践学院高度重视,积极组织立项;响应国家战略,契合社会热点;保障实践开展,宣传育人成效。在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时刻牢记“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12

一等奖项目:饮水思源,海纳百川

“饮水思源,海纳百川”实践团合影

年暑期,海洋学院学子用脚步丈量青春,以行动践行责任,结合社会热点,深入基层开展实践调研,收货满满。“饮水思源,海纳百川”实践团联合仁渡拯救海洋,进行海岸垃圾监测,参观极地研究中心和东海局,在参观中大家对极地中心和东海分局的职能以及行业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此次实践行程满满,收获多多~

01

联合仁渡,守护海洋

年7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上海实践团联合上海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组织“守护海岸线”——海岸垃圾监测公益活动,旨在用一整套标准的监测和数据记录方法在规定的监测期间对海岸进行科学的数据采集,再经由汇总,统计分析中国海岸垃圾的污染状况。海洋学院院长周朦、学生工作负责人许艳、教师朱一无以及包括实践团在内本硕博学生共28人参与了此次活动。此次是海洋学院师生首次参与该活动,也为今后的深入合作开启序幕。师生们首先接受了活动的培训。一段海洋保护公益短片首先吸引了大家的兴趣,看到被垃圾覆盖的海岸,被垃圾迫害的海洋生物,大家都十分震惊。工作人员渡子藤从项目背景、项目简介、技术指引三个部分为大家做了简要介绍与培训。通过鲸鱼误食塑料等新闻的介绍,大家充分了解到了海洋环境污染形势的严峻并激发了参与海洋垃圾防治的兴趣。最后,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此次监测活动的操作程序与具体要求,保障监测活动的科学有序开展。

培训后,经过接近两个小时的车程,团队师生到达了此次垃圾监测的地点—奉贤海岸。在分组、工具派发以及简单却又十分庄重的宣誓仪式后,老师和同学们迅速投入到了工作中。虽然细雨绵绵,却无法阻挡大家参与活动的热情。拎着垃圾袋与拾捡夹,海洋学院师生们在防洪堤的斜坡上小心行走,仔细查找隐秘在各个角落的垃圾。很多塑料泡沫碎块、饮料瓶盖、塑料袋深藏在护堤石的隙缝里,想要把它们捡到岸上,不仅需要体力,更需要技巧。师生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负责拾捡垃圾,有的同学负责计数、称重和辨认品牌并记录在手机APP和ICC卡上,大家齐心协力,想出了许多巧妙而又省时的好办法,很快拾捡的垃圾就堆成了一座小山。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战斗”,大家“收获满满”。虽然每组宽5米、长17米的监测片区看上去并不大,但是捡上来的垃圾种类繁多、数量惊人,塑料泡沫碎块、渔网、塑料袋、牙刷、拖鞋、医疗废弃物、电池、饮料瓶及瓶盖、家具木头、胶水……大家真实感受了海洋垃圾污染情况的严峻。在机构两位工作人员的细心指导下,团队圆满完成了垃圾收集与监测任务。

最后,大家纷纷与捡到的“战利品”合影,同时也不禁感叹当前海洋环境污染的严重。硕士生邱瑾说:“没有想到这看似干净的海岸会有这么多的垃圾分布于各个角落,而且种类这么复杂,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海需要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力量,自己能参与进来十分高兴!”

在细雨中,此次公益实践活动圆满结束。师生们在协作中收获了友谊,更对科学监测保护海洋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理解。

02

探极地魅力,

树行业情怀

7月10日,海洋学院暑期实践团在周朦院长和学生工作负责人许艳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与自然资源部东海局。通过参观科普馆、听取报告、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大家对中国南北极研究、东海环境观测、海洋环境监测与预报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同时也感受了极地研究魅力,树立了行业情怀。

实践团第一站来到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研究中心作为中国极地考察的业务中心,不仅负责“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以及国内基地的运行与管理,还负责中国南北极考察队的后勤保障工作,开展极地考察条件保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我国极地科考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我院也有着深厚悠久的合作历史。此次,是我院第一次组织学生团队走进极地研究中心,中心主任杨惠根接待了实践团一行。

师生一行首先参观了极地研究中心科普馆。讲解员的细致介绍,使大家对中国极地研究的发展历程、极地生物种类、中国极地科考装备有了更进一步认识。南极沙盘模型、帝企鹅标本、威德尔海豹标本、“双龙”极地破冰科考船、雪鹰飞机等模型生动形象,南极科考视频激动人心,让大家仿佛身临南极科考现场。

随后,曾参加过首次南极和北极科考的汪海浪为师生们讲述了南北极科考的精彩故事。他通过介绍极地科考事迹、展示极地科考图片的方式,让实践团成员对极地科考的艰辛与南极环境的艰险有了清晰的感受。穿越“魔鬼”西风带、雪龙号撞冰山、冰缝营救被困队员,一个个困难让人胆战心惊,但最终都被中国科考队以不畏艰险的勇气克服,用智慧与经验巧妙化解。一段段回忆让大家对极地科考充满向往,一个个故事让大家对极地科考精神有了更切实的感触。通过一上午对极地研究中心的参观与学习,实践团一行对极地研究中心的职责与重要性有了进一步地认识,也深深地被中国极地科考精神所打动。

实践团第二站来到了自然资源部东海分局,海洋自然资源调查与科技处副处长叶属峰接待了师生一行。东海局是自然资源部履行东海海区海洋自然资源工作的派出机构,所辖区域包括江苏、上海、浙江、福建4个省(市)沿海毗邻的管辖海域,承担着东海海区海洋自然资源监督和管理工作。

师生们首先参观了东海局所属的“向阳红19”科考船,了解了科考船的规模、装备及设置。周朦院长结合自己丰富的出海经验,生动地为同学们进行现场讲解。

随后,师生们听取了东海局的情况介绍,了解了东海分局的职能与研究方向。其研究方向十分广泛,不仅涵盖环境评估保护、水文资料测量分析等科学方向,还涵盖海底电缆铺设、卫星遥感测量等工程技术方向。

之后,实践团前往东海预报中心实地参观。一进大厅,学生们就被各种各样的天气云图、降水图所吸引,通过专业人员的介绍,大家认识到了天气预报中心作为数据中心、网络中心、预警报制作中心、集成监控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对于各行各业的重要性。

随后,师生们听取了东海局的情况介绍,了解了东海分局的职能与研究方向。其研究方向十分广泛,不仅涵盖环境评估保护、水文资料测量分析等科学方向,还涵盖海底电缆铺设、卫星遥感测量等工程技术方向。

接下来,实践团前往东海预报中心实地参观。一进大厅,学生们就被各种各样的天气云图、降水图所吸引,通过专业人员的介绍,大家认识到了天气预报中心作为数据中心、网络中心、预警报制作中心、集成监控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对于各行各业的重要性。

通过一天的参观学习,实践团成员们不仅对极地研究中心和自然资源部东海分局的职能更加熟悉,也对中国极地研究发展、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环境监测、海洋天气预报等多个涉海领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三等奖项目:心系海洋,走向蔚蓝

“心系海洋,走向深蓝”实践团合影

7月22日下午,海洋学院“心系海洋,逐梦蔚蓝”海洋科学社会实践团在钟贻森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进行参观学习。实践团成员先后参观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发展建设史展览、深远海科学考察船船模展览、高质量发展成就展览以及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海洋同位素与地质测年平台、海洋分子生物技术公共实验平台与浮标中心。通过工作人员的详细介绍,大家对我国海洋一线科研环境、先进科研装备、前沿研究方法以及自主研发的仪器设备工作原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

01

拾贝青岛蓝谷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位于青岛蓝谷,这里聚集了各类海洋科技创新平台60余个,是国家首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和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在路上,我们就注意到道路两旁随处可见的标语——“青岛蓝谷中国蓝谷世界蓝谷”,昭示着青岛蓝谷致力于建设成为国际海洋创新高地与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雄心壮志。

02

问海成果展览

来自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老师热情地迎接了我们,并为我们介绍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发展建设史以及海洋科学考察船共享机制。通过老师们的讲解,我们了解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于年12月获得科技部批复、年6月试点运行,由国家部委、山东省、青岛市共同建设,定位于围绕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主线,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系统性、集成性科技创新,依托青岛、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着力突破世界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攻克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率先掌握能形成先发优势、引领未来发展的颠覆性技术,建成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高地、代表国家海洋科技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世界主要科技中心。

随后,我们参观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部分显著成果展示。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在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的号召下,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开展了多项研究,成就斐然。

03

听涛实验平台

离开成果展览区后,我们来到了园区内部的海洋同位素与地质测年平台。“同位素测定是通过分析样品中稳定及放射性同位素含量或比值,来研究地质环境及海洋中物质循环及地球化学过程的技术手段。”老师介绍道,这里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海洋科学家们对水体、沉积物、岩石、矿石、生物化石以及其他海洋样品同位素组成及地质年代学的分析测试需求,服务于海洋地球化学、沉积演化、海底成矿机制、海水水团混合及迁移、海洋古环境演化及历史、海洋碳循环、海底岩浆作用等研究中。

海洋同位素与地质测年平台

此外,海洋分子生物技术公共实验平台的高层博士介绍道,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最近还建成了国内首个海洋特色冷冻电镜中心。说到冷冻电镜,就不得不提到年清华大学生科院前院长施一公曾在《Science》中发表了两篇长文,揭示了剪接体结构及其工作机理。这一突破性成果就与冷冻电镜紧密相关——究竟什么是冷冻电镜呢?高博士为我们揭开了她的神秘面纱。

老师,请问什么是电镜呢?

海洋学院网友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

电镜是电子显微镜的缩写。与电镜相对的是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利用可见光作为探针来观测微观物体,光学显微镜虽然可以观察细胞,但是对于细胞内的分子级目标(如蛋白质)则无能为力。

既然都是显微镜,为什么光学显微镜看不到分子级结构呢?

海洋学院网友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

光学显微镜利用的是光子的波动性,而光子的波长大概在纳米左右。蛋白质分子大小则在1-nm之间,所以光子的波长比蛋白质分子还要大,因此光能绕过蛋白质分子,自然也就看不到蛋白质了。

原来如此!那怎么样才能看到细胞内的分子级结构呢?

海洋学院网友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

为了看到细胞内的分子级结构(如蛋白质),必须借助比光波尺度更微小的探针,这便是电子显微镜。电子的波长是光子波长的十万分之一左右,是一根极细的探针,理论上它打在蛋白质分子这类生物大分子身上能被反射,这些反射的电子就能产生一张照片,这就是电子显微镜的基本原理。

我好像有些明白了,电镜的成像更精细,那么咱们实验室中的电镜需要“冷冻”技术又是什么原因呢?

海洋学院网友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

其实电子显微镜也只是在理论上可以看到蛋白质分子。因为电子显微镜一般只能用来观测一些无机样品,比如它可以看石墨的表面,也可以看陶瓷的表面。但一旦让电子显微镜的电子去轰击蛋白质分子这类生物大分子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

第一个问题是真空问题,电子显微镜的电子只能在真空中飞行的时候才能保持稳定的动能。而蛋白质这类生物大分子一般处于溶液中,在真空环境下,溶液会挥发出来,污染电子显微镜。

第二个问题是电子打在蛋白质这类生物大分子上容易把蛋白质打坏了,因为电子的能量比较高,而生物大分子一般依靠氢键来形成它的空间结构,氢键的能量很低,电子打上去以后,氢键就被打断了。

第三个问题则更加严重,因为蛋白质分子这类生物大分子是有活性的,它们是运动的,电子打上去反射回来的方向会因为分子的运动而变得杂乱无章。这就好像我们用普通傻瓜相机拍摄赛车比赛,拍出来的照片全是虚的,原因很简单:赛车是在运动的。

基于以上三个原因,传统的电子显微镜是看不到有活性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分子)的。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冷冻电镜技术应运而生。

可是怎么才能“冷冻”细胞内的分子呢?

海洋学院网友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

为了观测蛋白质分子这类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需要在真空环境下把蛋白质分子固定住。科学家们用液态乙烷快速冷冻含有水分的生物样品,这样就可以制备出很薄的水膜(生物大分子就冷冻在这个水膜里)。冷冻完成以后,就可以用电镜来观测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了。

原来是这样!我明白了,谢谢老师!

海洋学院网友

Tip资料来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qiea.com/dqeqxhj/5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