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5强化ldquo战地记者先拍照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战争中,一个村庄被炸毁。一个小女孩身上着了火,正哭喊着往外跑。一名挎着相机的战地记者正从这里经过。面对眼前的情景,他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抓紧时间拍照,并立即离开给报社发照片;第二种,他拍下照片后,过去灭火;第三种,顾不上拍照,赶紧过去把小女孩身上的火扑天。有人就这三种选项让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进行选择。小学生都选择第三种,因为被火烧多疼啊。中学生有选第三种的,也有选第二种的,选第二种的学生认为,拍下照片可以让更多人看到战争的残酷。大学生中有人为第一种行为辨护,认为职业素质更重要,记者这一职业决定了他应该这样供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1、职素诚可贵,生命价更高。可以赞同小学生的选择。生命为大,没什么比生命更可贵,此外,同情心也是生而为人的基本情感。战地记者的职业素养固然重要,但更应该优先选择最基本的人性,尊重生命。(最佳立意角度) 2、职素与人性,二者可得兼。可以赞同中学生的选择。这种选择,其实是权衡了理性与感性,兼顾了职业素养与道德伦理,是一种比较中庸的做法,也符合大多数人的道德观念。 3、坚守职责看似冷酷,心中却蕴含大爱精神。可以赞同大学生的选择。这是一种基于理性的选择,看似冷酷无情,其实更是基于一种“大爱”,战地记者赶过去扑灭小女孩身上的火,或许可以救下一个人。但是,却错失了宝贵的拍照机会。而本来拍下这种照片并发布出去,可以激起更多人对战争的反思,形成反战的舆论合力,让该地区早日恢复和平。从这个角度来说,战地记者虽然放弃拯救眼前的小女孩,却拯救了千百个还在遭受战争伤害的小女孩。 4、教育应发扬人性的美好,而不能泯灭人性的善良。立足材料整体可以看出,随着所受教育程度提高和人知识、阅历的增加,人的理性精神在增强,但一些人本初美好的人性似乎在逐渐减弱。 《用人性之花,立职业道德》《职责在左,生命在右》 《凌驾于职操上者,生命也》《拍照是理性,救人是人性》 《让职业素养与人情道德并蒂开花》《劝君莫忘眼前善》 《扬职业操守,发人性之光》《莫让成长抹杀你的善良》 《守好职责与性善的天平》《放下相机,托起良善》 《肩有职责,心存良善》《职素诚可贵,生命价更高》 1、凯特·卡文《秃鹰与女孩》获奖后自杀:这张被凯特·卡文命名为《秃鹰与女孩》的照片,以它真实而强大的视觉冲击获得了于年美国新闻界最高奖——普利策新闻摄影奖。通过这张照片,全世界都被非洲土地上正在发生的饥饿死亡事件所震撼。至今,这张照片依然是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一般人不知道的是,凯特·卡文在获奖后两个多月就自杀了。因为,他在一次接受采谈时说,他当时在那个小女孩身旁等了二十分钟才捕捉到了这个画面。虽然凯特·卡文说当时他拍完那张照片后,立即上前赶走了秃鹫,抱起女孩救助,但是,他仍然受到了西方社会普遍的道德谴责:不立即救助濒死的生命就是道德犯罪!凯特·卡文最后选择了自杀,并留下遗言:“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2、将枪口抬高一厘米:年2月,柏林墙倒塌两年后,守墙卫兵因格·亨里奇受到审判。在柏林墙倒塌前,他射杀了企图翻墙而过的青年。亨里奇的律师辩护称,这些卫兵仅为执行命令,别无选择,罪不在己。然而法官西奥多·赛德尔并不这么认为:“作为警察,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良心义务。这个世界,在法律之外还有良知。当法律和良知冲突时,良知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不是法律。尊重生命,是一个放之四海尔皆准的原则。”最终,卫兵亨里奇因蓄意射杀格夫洛伊被判三年半徒刑,且不予保释。你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卫兵。“亨里奇案”作为“最高良知准则”的案例早已广为传扬。“将枪口抬高一厘米”,是人类面对恶政时不忘抵抗与自救,是“人类良知的一刹那”。这一厘米是让人类海阔天空的一厘米,是个体超越于体制之上的一厘米,是见证人类良知的一厘米。 3、"最有人情味"交警一手开罚单,一手捐善款:在一次执勤期间,交警李自成拦住了一辆违法右转的摩托车,并准备开单罚款。这时,摩托车司机却气愤地质问道,指示牌上明明写着六点后不许右转,而现在还没到六点,怎算违规,而当该司机看到自己的手表时,才发现手表没电停摆,而实际上已超过六点。无奈的司机只能低头认错,并懊恼地对后座的妻子说:"以后你治疗买药的钱又少了。"听到这番话,交警李自成感到十分为难,但最后还是开出了罚单,里面夹着一张元人民币。 4、相聚一甲子,携手看夕阳,既有职业素养,又饱含人间温情:落日余晖下的这个瞬间,刻骨铭心。医院东院,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刘凯医生,在护送病人做CT的途中停下来,让已经住院近一个月的87岁老先生,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作为医生他本没有义务在途中停留,但他深知老人在一个月的痛苦治疗中身心俱疲,所以职业素养不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坚守人性最初的良善。 5、《庆余年》中的终极灵魂拷问:北齐圣女:杀一个人可以救一万人,未尝不可杀。范闲反问:有一百人,那么杀49人可救51人,可以杀吗?若要杀,理由无非是五十一大于四十九。也就是说认为生命可以用数量评估。那如果杀五十活五十呢?数量上无法决定该不该杀,于是我们尝试引入类似问题的其他条件:杀五十个普通人活五十个科学家。若选择杀科学家,理由无非是认为一条科学家的命大于一条普通人的命。那如果杀五十一个普通人活四十九个科学家呢?如果杀九十九个普通人活一个科学家呢?一条科学家的命等于几条普通人的命?纪伯伦曾说:人人生而平等,大殿的角石,并不高于那最低的基石。 6、快递员救人耽误送空调:家住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的王阿姨在家等待快递员送空调上门,结果原本都到楼下的空调硬是等了40分钟也没进家门,这让王阿姨非常生气。不过,当空调送到后,上面的一张纸条却让王阿姨感动不已。纸条上写的是“您好:快递叔叔救了妈妈,耽误送空调了,请您别怪他。”后面还画了一个笑脸。随后,王阿姨才知道事情经过,原来快递小哥郭彪在上楼时遇见三楼的李女士和女儿买菜回家突然晕倒,郭彪恰好碰见,于是伸出援手。7、高以翔参加综艺猝死,节目组没有及时救治:在高以翔倒地的那一刻,摄像人员并没有及时上前查看状况,而是继续进行录制。此刻嘉宾可以在大屏幕上看到高以翔的大特写,高以翔已经出现翻白眼的情况。目击者表示从高以翔倒下,到嘉宾发现情况不对,和最后医护人员抵达现场进行救治的这一中间过程,花费至少5分钟时间。8、面对深陷雪坑的帝企鹅,BBC抛弃拍摄原则选择救鹅一命:大约50只帝企鹅被困在一个冰坑里面对帝企鹅的困境,摄制组决定再观察一段时间,在自然纪录片行业中有一条规定,即“永不干涉”原则。简单来讲就是尊重大自然,环境下发生的一切,工作人员不得对自然环境下物种的活动进行干预,从这一点出发,摄制组是不能对企鹅们出手相救的。摄制组一边为受困帝企鹅的处境担心,一边又不得不继续拍摄,如实记录下帝企鹅们在严酷环境下求生的不易。这时摄制组们的心情就和观众们一样,认为不能看着如此美丽又顽强的生灵一步步走向死亡,经过深思熟虑,谨慎权衡利弊,最终决定采取行动,对被困帝企鹅出手相救。BBC《王朝》摄制组挽救企鹅的场景也成为野生动物摄影史中一个特别的时刻。 9、最美司机吴斌彰显职业素养与人性善良:年5月29日,杭州长运客运二公司快客司机吴斌,驾驶大客车在高速公路行驶途中,被从天而降的不明铁块击中。危急关头,吴斌强忍肝脏破裂、多根肋骨断裂的剧痛,临危不惧、沉着操控,以惊人的毅力完成减速停车、拉好手刹、打开车门、疏散旅客等一系列安全停车措施,确保了大客车上乘客安然无恙,24名旅客无一受伤。吴斌同志却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48岁。吴斌在突遭横祸、身负重伤情况下,他没有任何犹豫,慨然做出生死抉择。他所采取的每一个步骤都是为了确保乘客安全。这种在关键时刻迸发出的惊人力量,不仅是人性的真实体现,是他坚守岗位、舍已为人的崇高职业精神的体现。 10、AK47的发明者后悔当初,早知道被滥用,宁可发明一台剪草机:爱因斯坦不是为美国军方服务的科学家,却是原子弹的灵魂来源。但这个发明,却是让爱因斯坦难以安度晚年的“糟糕”发明。在AK-47被发明出来的这七十余年间,有数百万人葬身其下,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持续上升。“早知道政治家会如此滥用我的发明,我宁可发明一台剪草机。”发明者卡拉什尼科夫曾经气愤地做出总结。有人说,天堂和地狱只有一步之遥。人类追求进步的本心不坏,但发明在滥用中变成恶魔的爪牙,摧残着人间。面对科技这把双刃剑,我们必须要保持理智,心怀善良。 让人性纯粹有温度 (玉田一中高三文清北苑佳琪) 著名的国学大师木心曾说,这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我们今天却正是要将人性拉到大众视角下审视,不做无谓的谴责,只为理智的反思。在人性考量中做出符合伦理道义的选择。 有这样一则调查,当被问到作为一个记者,在战火中的村庄里看到身上着火的女孩哭喊着往外跑,你会怎么做时,小学生都认为要立刻为她灭火,中学生中有人认为先拍照后灭火,而大学生中有人坚持抓紧拍照并发给报社,认为这是职业素养的必然要求。诚然,拍下这残酷揪心的一幕并让更多人看到,确会对“反对战争,谋求和平”的呼声起到积极的作用,也能唤醒更多人反战的意识。但这种种,都不能成为对正在遭受痛苦之生命“延迟救助”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启蒙主义代表人物卢梭有言:“悲悯是人的天性。”欧洲对生命有着出人意料的一致的悲悯,敬畏和同情。按照法律规定,面对急需救助处于极度危险状态的生命,选择袖手旁观或刻意延迟等待,视为犯罪。在他们的价值认同里,生命的安危重于一切。我们应明确并坚信:生命至重。职业素养等一切杂念均应位列人性之次。而这种简单朴素的真理,这种纯粹的天性的良善与悲悯的良知,却只是更多的存在于天真不谙世事的儿童心里。这不禁令我们唏嘘。那种自然淳朴的共情,人性的天然良知仿佛正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退淡化,掺杂了一些让人迟疑犹豫的目的,一些并不纯粹的动机。而意外和悲剧的发生和演变向来不能为人预知和掌控,我们难以预料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也许一刹那的迟疑和等待,就昭示了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 所以我们不厌其烦地重申,人性的至高无上。这并不是要将人性黑暗做深入剖析,也不是要将人性美好上升到道德高地将它“神圣化”,而是要提醒我们每一个人及时自省与反思,启示我们将最基本、最纯粹的人性摆在价值天平的正中,呼吁人类不忘初心,永远不忘来时之路,不忘人之为人的本质与始终。我们总在强调责任,强调礼仪,强调文明,强调爱,但不要忘了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是葆有尊重生命、珍视生命的悲悯天性。 现实世界或许灯红酒绿,或许喧嚣纷繁,或许万般无奈,哪怕众生百态,世事多磨,也希望我们能在他人需要帮助时毫不犹豫的伸出双手,能在他人被需要时不假思索的挺身而出。因为我们要给予生命不加迟疑的尊重与关怀,因为人性有温度,扑灭的是生命的苦难,点燃的是人性的高光! 职责为先,行有大爱 (玉田一中高三文清北王婧怡) 人之于世,当有大爱,方能推动世界和平友爱发展。但大爱助人也要立足其身份立场。面对战火中身着火焰哭喊跑出的女孩,许多人都会立即出手相助,这是出于对生命的珍视。而作为一名身负特殊使命的战地记者,我认为他应先拍下照片,再去灭火救人。 小学生们选择救人,是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小女孩会很痛,这是人类悲悯的天性。中学生已经认识到了记者的职责所在。而大学生则更深层次的了解职业责任,从而做出拍照更重要的选择。 拍摄战地情景,心系职责所在。战地记者的职责应记录下战争的伤害,而如此珍贵的情景能给人深刻的触动,能更好地揭露战争的残酷,能唤起更多人对和平的渴望。所以率先拍照是他应具有的职业素养,是理应承担的职责所在。为情行举,的确值得赞扬,但这个社会本就各司其职。著名记者柴静曾说:“真相就是真相,请不要把个人感情和好恶带进去,准确,就是排除感情干扰,记者的职责就是反馈出社会最真实的现象。”人在履行职责时应减少情感因素干扰,这或许残酷些,但却是为了更多人更好的活着。所以看到如此情景,先拿出相机拍照记录战争真实的惨烈才是战地记者应有之举动。 珍视生命,行有所举。战地照片是珍贵的资料,拍摄是他的使命。但他可以在完成使命后救助于她,毕竟生命诚可贵。女孩是战争的受害者,小小年纪就惨遭战火承受难以想象的苦痛。由此,无论是出于心怀不忍还是出于人性本能,都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伸出援助之手。 先行职责,为更多人而行。战火烧身的女孩是残酷战争的见证,身为战场记者,让更多人了解战争的残酷,为和平付诸行动,那样世界会少一点战争,多一点和平,散去的战火能让更多人安宁的生活,这是超脱自身,超越个体生命的博爱与大爱。而大爱之下,又能不放弃挽救一条生命,这无疑是以其立场所能做到的最好选择。亲身经历过苦痛,想必小女孩在获救后也会同战地记者一样,为反对战争期许和平而努力。 职责为先,是应尽之责,更是对人类与世界和平的大爱先行。行之大爱是在行职责后不忘挽救生命,二者均必行,也均应行。无论什么时候对生命的珍视都应摆于最重要的位置,只是在面对更多生命与现实时做出更加合理先后选择罢了。 职责为先,行有大爱。尽应尽之责,行应行之事,不负博爱亦不负生命。 职素诚可贵,品德价更高 战争中的一个记者,面对身上着了火的小女孩儿,该怎么做?就这个问题,让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进行选择,选择的结果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我认为在危急时刻,人性品德比职业素养更重要。 有部分大学生认为,记者应抓紧时间拍下照片,并立即离开给报社发照片。如果从记者的职业素养出发,确实应该如此;作为一名记者,就应该让人们更快速地了解信息,这也是记者最核心的价值。可是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记者此时离开,那么等待小女孩的可能就是死亡;如果为了一条新闻而放弃一条生命,那么这则用生命换来的新闻只会让人觉得血腥冷酷。遵守职业品质确实可贵,可是一味地遵守死板的规定,带来的结果可能会南辕北辙;记者如果离开了,那么他确实践行了他的职业素养,可他却失去了最珍贵、最基本的人格品德。遵守职业素养,并不意味着要把人培养成冷血的工作机器。 乐于助人、救死扶伤,本就是人们的基本品德,也同样是亘古不变的道德素养,是我们必须遵守的人性底线。见死不救天理难容是我们从小就懂得的道理,如今在面临选择时,连小学生都明白的道理,为什么这些学识渊博的大学生却忘记了呢?可以说这与当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密不可分。反观当下社会,人们都在为自己的生活而奔忙劳作,什么事都要讲究效率、遵守规则。在这种模式化的生活状态下,不少人活得越来越像一个机器,失去了自己的本性,甚至连小学生都懂得的那些道理都已不甚明了。康德曾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准则。星空因其寥廓而深邃,让我们仰望和敬畏;道德因其庄严而圣洁,值得我们一生坚守。所以,在危急时刻,记者应该放下身上的摄影机,为那个小女孩灭掉身上的火,即便因此失去了这则新闻,但收获的却是内心世界的快乐与满足。 “被火烧多疼啊”,这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却反映出小学生内心的朴实与善良,犹如干净而璀璨的星空。在职业素养和品格道德中做选择,本就是道十分简单的选择题。如果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人性上还不如没受过高等教育的时候,是不是说明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当一个生命遇到危险的人出现在你面前需要帮助时,我们因为职业素养产生了犹豫、迷失了人性,这又是一种什么素养? 世事艰难,即使生活的压力繁重,一个人也应该秉持人性,坚守品德。所以我认为,危急时刻职业素养固然重要,可是人格品德更加可贵。 敬业与仁善,二者可兼得 枪林弹雨里,战地记者碰上身上着火的女孩,该履职拍照后无情离开,或是尽职前往扑救,亦或是拍照后马上伸出援手?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但我认为这并不难选择。当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兼得,舍鱼取熊掌固为智者,然而敬业与仁善,二者可兼得的情况下,何必舍一? 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人心的冷暖善恶比起月的阴晴圆缺、风的缓急速柔更令人难以琢磨。在面对人命与职业之选时,由于人心的状况不一样,所给出的答案,也大不相同。 小学生在仁善与敬业中毅然选择前者。“被火烧多疼啊”,这稚嫩童声中饱含的是生而为人当有的善良与对生命的敬意。可终究他们涉世尚浅,未能明白战地记者这一身份所该担当的重责。令人大跌眼界的是,大学生中竟有人为弃鲜活生命不顾的冷血做法辩护,在人民与职业的天平中严重失衡。敬业本无可厚非,可是在拍照后花上一点时间挽救一条生命,难道不值得吗?职业素养固然重要,但请别忘记,仁善是我们无论于何时何况下都应深埋于心的良种。 心怀敬业与仁善,是为人立世之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亩田,要种桃李种春风,种下敬业奉献,种下仁爱良善。死守柏林墙或许是守墙卫兵的义务与职责,但他有将枪口抬高一寸的选择,可以选择放过一条鲜活生命。这小小的一寸,在关键时却成了海阔天空,既不会有玩忽职守之错,又不必担杀人嗜血之罪,这是属于人类良心的海阔天空。唯此仁善光环下,人才不会在黑暗中四处碰壁;也唯此敬业之名下,人才不至于在风雨中摇摆落魄。 心怀敬业与仁善,社会才能变成温暖人间,才会有看到花开满枝之欢景的可能。庆幸的是,本次疫情中,我们看到无数爱心人士在属于他们自己的行业中发光发热:克朗村菜农们心存善意,将无数果蔬赠予疫区人民;医疗团队医者仁心,连夜救援疫情患者;快递小哥们带着温情与善意坚守岗位,确保物流畅通……我们的社会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业’消得人憔悴”的敬业精神,亦有“为万人举烛”之仁善美德。当二者汇合为一股巨流,必将去浊扬清,让人间春暖花开。 我有明珠一对,名为敬业与仁善。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方可照破山河万朵。倘若世人皆有这一对明珠,何不尽显其光?那光将照破山河,洒遍沃野。 教育之重在于人性之光恒照 战火中面临生命与职业素养的选择,让许多人踌躇不定。小学生的回答感性且人性,中学生的答复是二者保全,而大学生的答案过于理性以至于非人道。由此观之,教育水平的提高让部分人丧失了最为宝贵的东西——人性的光辉面。可众所周知,教育之重是在于人性的发扬。 遥望历史沧海,先哲的教育充满了人性光辉。无论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是荀子的“仁者必敬人”,都教育对人以及生命的尊重。无论是曾子杀猪育子,还是孟母三迁,都是希望通过教育使后代的人性永驻。人类这般高智动物的善良一面应在人性教育的引导下越来越发扬光大。 相比之下,缺少人性教育将会产生失去光辉的人间。正如前不久轰动舆论狂潮的“北大生弑母案”以及高学历的“霸座男”。种种高校生的非人性做法引发了群众深思。教育是否是机械化的抹去人性的光辉?答案必是否定。因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人性。可“事件者们”反映出的正是人道主义教育的力度欠缺。单薄的人性教育,产出的将不是个别惨案,而是人人行尸走肉的社会。 单薄的人性教育侵蚀人心,深刻的人性教育创造未来,我们需要的正是日益深刻,影响深远的人性教育。至于个体,人性教育保留了人心中的净土,使之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至于阔阔中华,人性教育给予华夏子孙团结一致的力量,使社会风气愈加淳朴;至于人类,人性教育使命运共同体更加牢固,使人道主义风采扬于地球。无论是生态还是人文都需要人性来保护,而这些都基于深刻的人性教育。 而在当今“光速”时代,如何深化教育来发扬人性?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基于“人之初,性本善”的课本式教育,还基于每个人生活的人性化。这种蔚然成风的形成方式发扬的正是人性的光辉面,遮掩的是人性的阴暗面。这就好比国际人道主义流传的“救援无国界”那样,相互监督,相互促进。 五色交辉,教育为先,人性相助,当得益彰。二者相交,如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教育之重是让人性之光恒照于世间。 穷尽世间理,殷殷人间情 战地记者面对身体着火的小女孩,该如何做?是职业素养促使先拍照片吗?还是以人为主先灭火救人?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重要。战地记者应立即灭火,让小女孩免受火焰灼烧的痛苦。因为作为一名记者,首先是一个人,要做事,先做人。 而这种选择题放在学生中选择结果却大不相同。大学生选择职业素养拍下照片,小学生都选择立即灭火救人,此时耳边回想起钱理群教授愤怒的呼喊:“我们的大学,培养的都是一群精致利己主义者。”内心不禁悚然,大学生成了精致利己主义者。不顾身体着火的女孩的痛苦,拍下震撼人心的照片又如何?却不如小学生的人性美。本为知识层面和能力高的大学生,面对人性与职业素养的选择,境为人性选择蝇头小利。本为纯真之人,竟变为如今的利己主义者,让人不禁心寒。 究其根本,便因为内心的欲念超过人性。如果记者不是为了充满震撼感的照片,那何不立即灭火?正如汪国真的一句话:“从来是鲜花,也是枷锁。”归根结底,终究是恋上了鲜花,套上了枷锁而不自知。以获奖为目的的写作不会被赏识,一心追求名利的人生也得不到升华。村上春树一次次在诺奖的争夺中铩羽而归,仍抛却名利的纷扰,用脚步丈量思想的深度,用充盈的文字来书写澎湃的文章。愿大学生们能看破纷扰,克制欲念,坚守纯真,在心里仍存留人性的美好。 现实中,凯南卡特也面临过这样的选择。但他选择拍下照片,结果如何?那张著名的《秃鹰与女孩》照片让他一“片”成名,获得美国新闻奖的最高奖项。但其在三个月后选择自杀。自杀的原因在意料之外,似乎又在情理之中。为了捕捉秃鹰扑食饥饿女孩的照片,他趴在地上一动不动等了半个小时,眼睁睁看着奄奄一息的女孩咽下最后一口气。虽然这张照片让世界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qiea.com/dqewxtz/7061.html
- 上一篇文章: 纯净新体验新西兰南北岛全景自驾
- 下一篇文章: 关于大学专业,他们居然这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