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最好的地方 http://m.39.net/pf/a_4540736.html

我一直为我的教育理念

“一慢二看三玩”

寻找后续内容,经过多年思考

我定为

“四野”

----

接近自然,回归自然

我这个思路受到当代一些西方

教育、环保等理念的影响

比如卢梭认为

“教育是人的经验与自然的组合”

当然,作为中国人

也受到我这几年带领孩子读论语的感受

我发现孔老夫子就很提倡田野教育

所以他很赞同曾点的说法

“暮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最近一直重读陈鹤琴

这位中国家庭教育之父也一直倡导

儿童教育中的自然教育

“大自然是我们的活教材”

可惜的是

由于我们家居住条件的限制

这方面做得不是特别如愿

有机会还是希望能和孩子们

生活在乡野之中

尽量地靠近自然

户外学习的孩子/图自网络

我们原本来自乡野自然

一步一步地走进了城市

随着文明程度的不断发达

我们对于城市的依赖与日俱增

相比成人

儿童尚未远离自然

人在天地间

我们要是能够带领他们离开城市

走进大自然

在草地、山林、田野、江河湖海中

体会和学习

观察树叶上、马路边的虫子

落叶的纹路和色彩

聆听蜜蜂和虫鸟的鸣叫

抚摸硬石、粗木

在大自然的剧院里释放天性

欣赏自然

生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觉知

发展与生俱来的美感

……

人本自然中

我喜爱的林清玄先生的《清欢》中

写过如下文字:

人类文明是始终对自然美好的感怀与咏叹!

一个对自然的美好毫无感受的人,

他绝不可能迈入文明的世界。

在一粒沙子里看见宇宙,

在一朵野花中看见天堂。

当一个人深深融入

一粒沙、一朵花、一只百灵鸟,

也就进入了生之秘境。

无诗的时代是最可怜的时代。

也许

是我们的晚霞看得太少

我们未曾看过晨星

也许

是我们没有注意路上的花、脚边的沙。

也许

是我们未能活在饱满的那个当下

人终归要回到自然

即使到了将来我们离开当下

“我们的祭坛

是山,是海,是大地,是星辰

是一切大化涌出之物

人的灵魂也从其中涌出

并将复归。”

这一句却不是林先生的手笔

而是Mr.拜伦说的

儿童最接近自然

关于人与自然的“好词好句”多如牛毛

还有这样的一个文学小流派

以梭罗及其《瓦尔登湖》为代表的

自然主义文学

《瓦尔登湖》绘本版

反应了所有人们对于美好自然的向往

是不是这些感受和期盼

只是成人特有的精神体会呢?

对于美好的感受和赞叹是

孩子天生具备的呢?

自然是儿童之源

理应如此!

但是,在历朝历代的城市化过程中

人们离开自然居于钢筋水泥之中

眼睛里、耳朵里

已经没有自然的色彩和声响

渐渐习惯于都市生活

不愿意亲近自然

可以连续第从

一个封闭的空间到

另一个封闭的空间

麻木了

对自然没有什么感觉了

哪里还会有对自然的赞美和欣赏?

大人是儿童的自然导师

这种美既可以是大自然的

包括各种生命

也可以是人类想象并创作出来的艺术

对于孩子来说

把自然的感触日积月累

就成了孩子们的审美底蕴

成了观察角度

成了思想习惯

成了生活中的常态

那就是美好

亲子共赏电影是进行自然教育和生命教育最佳途径之一

观看电影

我们可以看到大自然中不同的生命历程

或者是生命中最很重要的时刻

让孩子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可以达到其他的教育方式所不能

抵达的心灵深处

尊重另一种生命

儿子四岁半的时候(年2月)

喜欢反复地看

《汽车总动员》和《熊猫大侠》

很偶然,二岁的妹妹

选了《导盲犬小Q》

这样一部温情的生命的影片

要看

这部电影是妹妹选的

当然对于2岁的她来说

吸引她的的是碟片封套上的

小Q的可爱图片

电影其中蕴藏的

人与狗的相互关爱

狗与狗与玩偶与人的几次生死离别

对现在越来越淡薄的人际关系的影射

这些高深的电影价值

妹妹,还有哥哥当然是看不清的

也不要他们看到这些

他们能看到的是小Q那样找人喜爱

小Q可以帮助盲人渡边

看到小Q病了到死去

他们感到难过

这样就行了

《导盲犬小Q》是很好的

与孩子们一起进行生命教育的机会

可是,还是有很多成人

对生命教育此缺乏准确的认知

我们跟孩子一起看这些电影

对我们殊为有益

《导盲犬小Q拿出来》的原书

《再见了,可鲁》

我们家也有,电影结束后

我们又一起翻看了一遍

我想以后还会有机会跟孩子们

重看书和电影的机会的

孩子们也会成长的

那时,现在打动我们的小Q

又将会给孩子新的感受

《夏洛的网》

《夏洛的网》不也是如此吗?

小姑娘因为对生命的尊重

才不顾父亲和家乡习俗

“落脚猪”都要被处理掉的风俗

对爸爸说

“请别杀它,这不公平!”

我们根本无需口舌

这样的电影的观赏

就把这样的理念“输入”给了纯洁的孩子

别惹自然

在人类的地球上

我们都认为人是主宰

而往往会忽视到地球上的各种生物

何况是小小的蚂蚁

不过,咱们古人倒是说过

“蝼蚁尚且偷生”

就在提醒我们蝼蚁那么小都要

为自己的生命而活

不顾,古人还说过

“蝼蚁之穴能毁掉千里长堤

针尖之窟可透过斗大之风”

我们当然也不必过于紧张

而是要让孩子,还有我们

敬畏生命

敬畏一切有生命的生命!

大自然面前,人不要这样子

尊重生命的具体行动上

我们得尊重自然规律

不仅不要破坏自然

还要保护自然

修复人类因为发展需要所毁坏的自然

变成了蚂蚁,完成了转变

影片《别惹蚂蚁》中的

“缩小大法”

是孩子们热爱的变形技法

或说是超能力之一

这样的话,孩子们可以躲藏起来

可以进入微型世界

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加广大”

可是在电影中

小男孩卢卡斯是“被”缩小的

不仅不是自己的超能力

真实的原因也并不光彩

是很多孩子常常做的事:

惹了蚂蚁!

理由也都大致这样吧:

“我怎么知道蚂蚁也有感情、家庭

也有审判呢?

它们只是愚蠢的蚂蚁啊!”

当然,电影的最后要把这样的想法和行为

给扭转过来

扭转的过程也构成了整个故事的欢乐元素

代入是很好的心理策略

说到“别惹蚂蚁”

让我和孩子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

国产电影《大气层消失》中的镜头:

孩子用放大镜聚焦阳光

把蚂蚁给“惹”死了

《大气层消失》

作为国产科幻片中的代表作

正是用这个小小的隐喻

传递了人类对于其他生物的不尊重

给或即将给自己带来的毁灭

年轻的吕丽萍

在年代

一部国产儿童幻想片中

能表达出人性

人在生死之间的抉择

人与动物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这样的深远的主题

也成就了这部电影的历史地位

葛优还有点儿头发

小男孩又在荒原里看到了垂死的熊

大帅狗抢下火把去烧污染物

在《二手狮王》中

讲述的13岁的小男孩与两位叔公的

“传奇故事”

孩子的弱与老人的强形成了鲜明对比

也拉近了老少之间的距离

一头疲惫老迈病痛缠身

从动物园“退休”了的狮子

被当作猎物卖给两位人老心不老的叔公

准备在两声枪响之后

把狮头做成挂饰

悬挂在火炉上

以此缅怀自己叱诧风云的一生

可狮子在枪口下心不在焉地舔着

对近在眼前的死亡无动于衷

老人常常是少年的导师

可是有一天

小男孩被坏人厮打

狮子震怒了

恢复了往日的“雄风”

将坏人压在身下

可愤怒让本已衰老脆弱的心脏迅速衰竭

最后,她死在坏人的身上

即使是衰老

也没有让一只狮子失去尊严

她不愿意圈在笼子里

她也渴望着能再次与猎物撕扯

那是自然的方式

来了一头狮子

很多年过去了

小男孩长大了成了作家

充满着传奇故事的两个舅公

在九十岁高龄时驾驶老式飞机飞上蓝天

做着各种高难的花样动作

在准备着陆的时候

撞到了谷仓

他们没有死在卧榻上

医院里

没有死在与数个魁梧年轻人斗殴的酒吧

而是像那只老狮子

有尊严地死去

回归了自然

儿童就是“性之本”

《伴你高飞》

是儿子和女儿都喜欢的电影

父亲教会了女儿开飞机来帮助野雁迁徙

多年没有共处的已经13岁的

女儿刚来到父亲的农场

双方都无从相处

女儿看待爸爸飞上天的那个场景

做了很好的阐释:

一开始是惊奇

眼光追随着飞翔中的爸爸

然后是不以为然

对爸爸的飞翔不置可否

小野鸭的出现让女儿感觉到了

生命的可爱和可贵

让野雁学会飞翔

学会迁移则成了父女俩走进的契机

女儿的爱心源自父母

影片对人和自然的关系做了

最生活化的阐释

父女听从自己的内心

践行自己的价值观

保护了野鸭

也保护了即将被开发的保护区

他们也也从自然中得到回报

失去妈妈的女儿来到爸爸安

在加拿大安大略湖畔的

一片沼泽地附近的家

她可以在野外散步、玩耍

在硕大的谷仓里荡秋千

人和飞机成了大雁的领头雁

清晨,天边淡紫、嫣红的朝霞

轻轻掠过旷野的微风

大片大片生机勃勃的草地

摇曳风中星星点点的野花

连绵不断浓绿茂密的树林

清澈的湖水,碧绿的浮萍

湖中捕食、嬉戏的大雁

-------

正是这大自然的力量治愈了

女儿受伤的心灵

而爸爸也因为大自然的馈赠

----

被女儿孵化并抚养的野鸭

找到了与女儿的精神密码

《伴你同行》

导演的另一部影片

《杜玛》

好像是刻意做了一个性别平衡

主角变为男孩

讲述了他带豹子杜玛回归野外的旅程

场景略有不同

从北美的湖畔、天空转到非洲大草原

题材相似

教野雁南飞、送豹子回家

都是在演绎着一份单纯与朴实的

回归之旅

主题一致

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

该是怎样的和谐关系?

爱护也要放手

儿童的分离感更强烈

只有爱才是和谐的力量

我们来自微小的细胞

我们终将变成微小的尘埃

我们因爱而生

也在寻找真爱

其它的生物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伴你同行》

《杜玛》

都在谈到“回归”的爱

每一个生命的终点

正是永恒之所在吧

《蝴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qiea.com/dqezqxz/5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