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宝飞,宝珠飞扬的地方,最美还是小三峡

文建华

现在说到宝飞,很多人马上都会想到宝飞的“小三峡”。

清水河的风景

著名的散文家刘白羽以日记形式写成了散文《长江三日》。文中把长江三峡的壮美描绘得呼之欲出。从中摘选出的《长江三峡》,进入了中学语文课本,深入阅读者人心。作者对瞿塘峡描述到:“已进入瞿塘峡了。江随壁转,前面天空上露出一片金色阳光,像横着一条金带,其余天空各处还是云海茫茫。……瞿塘峡中,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船从漩涡中冲过,只听得一片哗啦啦的水声……”;对巫峡作者写道:“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船随山势左一弯,右一转,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开一幅绝好的风景画。两岸山势奇绝,连绵不断,巫山十二峰,各峰有各峰的姿态……峡急江陡,江面布满大大小小漩涡,船只能缓缓行进,像一个在崇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行的旅人”;最后对西陵峡,作者写到:“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船一下像流星随着怒涛冲去,一下又绕着险滩迂回浮进。最著名的三个险滩是:泄滩、青滩和崆岭滩。初下泄滩,你看着那万马奔腾的江水会突然感到江水简直是在旋转不前,一千个、一万个漩涡,使得江津号剧烈震动起来……”

文化名人余秋雨也用深邃的眼光从文化的角度写道“告别白帝城,便进入了长约二百公里的三峡。在水路上,二百公里可不算一个短距离。但是,你绝不会觉得造物主在做过于冗长的文章。这里所汇聚的力度和美色,即便铺排开去两千公里,也不会让人厌倦。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每一个峡谷都浓缩得密密层层,再缓慢的行速也无法将它们化解开来。连临照万里的太阳和月亮,在这里也挤挨不上。对此,一千五百年前的郦道元说得最好: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到宝飞镇,随便问一个路人,宝飞哪里好玩,如果只说一个地点,他们定然会像余秋雨回答外国人“中国最值得去的地方是三峡“一样”,脱口而出“小三峡”。

小山峡下游

三峡美名天下皆知,宝飞镇居然有称“小三峡”的地方,还没人反对它的傲慢和无礼,一定有它的道理。就凭“小三峡”这三个字,就足可以吸引住人,去看看。过了镇头的宝飞桥右转,就进入了去“小三峡”的乡村路。从这一刻开始,也就与“小三峡”搭上了情缘。

整个乡村路几乎都是沿河逆流而上,这条河叫做清水河,小山峡就在这条河上。清水河又叫做宝珠溪,在光绪版的《仁寿县志》上有记载,宝飞场叫宝珠场,到底是先有宝珠溪,还是先有宝珠场,现在还真找不到可靠的依据了。沿河而上的乡村小道,是水泥路面,平整,但窄小,弯多,草木茂盛的春夏前往,两边的野草灌木使劲的往路中间挤,车辆和行人就在这些草丛中穿梭,只能慢慢前行。人生急匆匆,难得此刻慢下来,舒展一下心情,何乐而不为。河水清澈平缓,漂浮在上的一片片竹叶,慢条斯理地顺水而下,悄无声息,好像瞌睡了一般。河两岸翠竹掩映,乱石林立,铺满青苔,水边小憩的白鹭等水鸟偶尔脚点溪水腾空而起,才让人感受到静谧中些许流动。水面荡漾,鸟飞林间,站在这样一幅美丽的乡村山水画面前,多少烦恼都灰飞烟灭了。河面不宽,河道两边没有人工修正,全是天然的凌乱,草木随季节生长,除了夏秋洪水季节,清水河至宝飞桥一段的河水都是清澈,缓缓的流淌。河中央偶有乡人撑着小渔船在河中渔业,也多有收获;蹲在河湾竹林下垂钓的人,偶尔喷发出一股股袅娜的香烟,表明他们钓鱼是认真的,眼睛一定是死死盯住浮漂……。这样的平静,怎能与三峡的豪迈、粗狂媲美?!

途径石桥

水泥道路走完,也就听到小三峡的哗哗水流声了。夏季雨水多,上面水声很大,远远就能听到。水泥路以前是没有的,是最近有个成都的老总回乡来,被小山峡的美景深深吸引,干脆掏钱把水泥路修到了这里,方便大家来往。

小三峡风光

清水河上的小三峡是指飞泉峡、清固峡,天宝峡,三峡绵延5公里。顺着水声,就到了现在最方便到达的飞泉峡。这里的老地名叫“坛子口”。顾名思义,河道中有像坛子口的自然景观。这些天然形成的坛子口,不规则的分布在河道中,大小不一。大的坛子口里面,深不可测,就连最干旱的年代,坛子口里的水都未曾干涸过。这些大的坛子口当然不敢造次;小的坛子口里面安全,妇女儿童都可以到坛子口里洗浴、玩水。坛子口是怎么形成了,当地人也说不清楚,大自然的神奇,很多都无法说清。因为当年需要利用水力,在坛子口人工修建了一道弧形石堰,挡住了河水,让他们规规矩矩的从旁边的水道流过,完成当地百姓加工坊的任务后再流向下游。

石堰不高,水流稍稍集聚,就会从石堰上面溢流出来,形成瀑布。淡水季节,水清见底,上面如处子般安静的河水一翻越石堰就狡兔般的疯狂起来了,蹦跳着,吵闹着,争先恐后的往下游跳,摔下堰口的河水激起浪花一朵朵,游客们或站立或仰躺堰下的岩石上任由这瀑布冲洗,冲洗酷暑,冲洗忧烦,耳边不自觉就回想起那首著名的歌曲来,“小小的一阵风呀慢慢的走过来,请你们歇歇脚呀暂时停下来,海上的浪花儿开呀我才到海边来,原来嘛你也爱浪花才到海边来……”

离堰口几米远就是一条由20多块山石修筑的跳墩,方便行人过河。跳墩与两岸的岩石台阶自然相连,两岸高,中间低。跳墩的石块和岸边岩石打造的石阶被行人和河水冲刷得光滑圆润。跳墩之前是凤陵、宝飞百姓来往的必经之道。因为就在河岸边还有个简易的水力加工坊,大家从四面八方云集此地,利用水利加工坊完成农产品的初级加工。如今加工坊已作古,除了水道还在,其他物件荡然无存。百姓也少有必经此路,跳墩和两岸的石阶成了游客赏玩的景观了。

小三峡景观

既然号称“小三峡”,当然要与形容词“险,峻、奇”相连的。逆清水河而上,河道更窄,两岸树木竹林更茂盛,乱石更乱,河水更急,整个河道越发清幽神秘。当然也就越发惊险了。宝飞的小三峡,有三峡之风骨,却因小,少了粗狂增加了精致。如果说长江三峡是大气磅礴的大家闺秀,宝飞的小三峡就是温润腼腆的“小家碧玉”。小三峡,还需要进一步开发,才能方便游人游玩。

永清桥是一座石拱桥,长约55米,宽7米,高约12米,两座大桥墩、三孔桃型状大拱。中国是石拱桥的故乡,神州大地,到处都有石拱桥,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色。永清桥因桥下设闸挡水,桥的上下游的河面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景象,上游,水深,缓缓流动,下游水浅,两岸乱石林立,从闸门溢流出来的河水,获得了自由似的,在乱石之间欢快的飞奔。桥的上游的水是一面平躺的玻璃镜子,一过闸门,就摔得粉碎,河里银片闪耀。上游能坐竹筏吟唱:天地之悠悠;下游可漂流冒险,挑战极限。桥面条石铺成。传说最后一块收尾的石,俗名:刹尖石,所有工地上的施工人员的打造的石块拿去安装都不合适,最后听说对面山间有位老人打磨了一块石头,大家去找老人要来,一安放,不厚不薄刚刚合适,从此石桥建成,历经风雨,坚固如初。永清桥是凤陵、宝飞百姓必经的交通要道,桥头上下的台阶坚硬的条石留下的深浅不一的窝凼,就是它当年承载行人车马的功劳记载。

宝飞镇所在的宝飞场,是一个荣威地界古老的场镇之一,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商贾云集,热闹非凡。宝飞场最早叫宝珠场,至今还有街道取名宝珠街。宝珠场到底有没有宝珠,谁也没真见过,但关于宝珠的传说,知道的人很多。说是从前有个给财主家放牛的放牛娃,每天都要山上割几背篼草喂牛。久而久之,他发现山上有个地方的一窝草很奇怪,他头天去割了,第二天就长了起来。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放牛娃很惊讶,就偷偷的跑到山上去刨这窝草,想看过究竟。刨到草根底下,居然刨出一颗珠子来,珠子亮晃晃的,分外耀眼。放牛娃哪见过这种东西,自以为是宝物,连忙用烂布裹起,偷偷拿回老家给母亲。

为了不被外人知道,是要把珠子藏起来的,藏哪里呢?放牛娃的母亲找了半天,最后只好把珠子埋在米缸里。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从此米缸里的米再也舀不完了。有了吃不完的米,放牛娃就不再给财主家放牛了,辞工回家和母亲一起过日子。过了没多久,放牛娃家有宝珠,藏在米缸里,米吃不完的消息就传到了财主耳朵里。财主起了贪心,与狗腿子一起,找上门来,要抢放牛娃家的宝珠。放牛娃见斗不过财主一伙人,情急之下把宝珠含在嘴里。在争斗之中,放牛娃一不小心,就把宝珠吞进了肚里。财主无奈,只好悻悻而去。但放牛娃自从吞了宝珠,就口渴得很,且越喝水越渴,不喝水就难受得要死。最后,他的母亲不停地挑水都供不上了。放牛娃不想继续连累母亲,就跟着母亲一直走到清水河边,埋头就在河里喝了一口,哪知就这一口,清水河里面的水就被吞掉了一大半。放牛娃还是渴,就干脆站到河中央的一块石头上继续喝水。放牛娃一时没有站稳,掉在水里,变成了一条龙,顺流而下。母亲见状一路追赶,一路呼喊:我的儿呀,我的儿呀。龙也舍不得母亲,一边走一边就地停留打转,这样前前后后一共打了七十二个转,才恋恋不舍地顺流远去。从此放牛娃打转的地方就成了清水河上的七十二个望娘滩。后人把放牛娃割草发现宝珠的地方取名宝珠场,放牛娃下河喝水变成龙打转的地方取名回龙场。

说到龙,位于宝飞镇永谷村境内的七节龙山岭就更是有趣了。所谓七节龙,就是指相连起来像一条龙的七个山头。宝飞镇属典型的丘陵地带,有山,不高也不峻,峰少岭多。登上七节龙其中一节的“龙背”眺望,尽管现在山岭上树木竹林横生且茂盛,但每个山头的大体形状还在,肉眼也能看出来,这七个山岭从头至尾成圆盘状首尾相连,中间是几堆蛋状的光滑石头。在第三节的山岭中央,竖立着一大一小两座有约20米高的石头,光秃秃的棱角分明,掩藏在竹林中也霸气外漏。传说七节龙,盘踞在此是为了怀抱龙蛋孵化小龙,对面山上的猴子见着这些龙蛋,心里一直痒痒。猴子始终是调皮的动物,总想去戏耍和偷吃那些可爱的龙蛋。猴子一动蛋,卧龙就要袭击猴子。至于猴子敢不敢同龙挑战,无需追究,同传说较劲是件可笑的事。七节龙一动,就会引发宝飞及周边地区的灾害,民众也要跟着遭殃。猴子不安分,总要伺机挑衅七节龙的龙蛋,七节龙为了保护龙蛋又偏不让猴子,老百姓时不时的就因为这龙猴之争而遭殃。久而久之,龙猴之争就惹恼了天庭,天庭自然只处罚卧龙,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随着两道把天地照耀得雪亮的闪电,两把利剑齐刷刷地从天而降,直插卧龙的背脊。也就是前文提到的竹林中的两墩峻石。因两峻石,一大一小,老百姓美其名曰“日月神剑”。天剑刺于龙背,卧龙自此静卧不动,猴子也老实了,不再捣蛋,宝飞场也从此风调雨顺。至今,已经化着岩石的龙蛋,猴子,卧龙的造型清晰可见。

在永谷村委会办公室附近,有一座易守难攻的山岭,因早年被土匪盘踞,后人便叫做“土匪山”,大小石砌山寨门至今完好,长满了青苔,和谐地融入到了满山的树木绿色之中。土匪山下就是有名的象鼻子沟,天然形成的象头、象鼻子栩栩如生,像桂林的象鼻山的象鼻子一样。象鼻沟里面还有情人谷,有两座岩石像情人一般相互依偎,用老百姓通俗的语言表达就是“像一男一女在亲嘴儿”,于是就取了个好听且温馨的名字:情人谷。情人谷的旁边是天钟谷,因有座岩石像巨大的一座古钟,故名天钟谷。与土匪山对面而踞的就是轿顶山,形状像两个人抬着的轿子。轿顶山神奇就神奇在无论在哪个角度观看,都能看到两个人在抬轿子的形状。

打开财富之门的钥匙口山岭,屹立清水河畔数百年的财神巨石佛像,形状一高一矮很有江南民国风的老鹰桥(怪状桥),都聚集在这周围。如果说观看财神石像需要一定想象力,那与之相对的花湾摩崖造像,经过当地老百姓多次雕琢,已是一尊形态飘逸、洒脱、可爱的弥勒佛了,佛像非常清晰,形象。

说宝飞镇是宝地,确实是宝地,紧邻七节龙山岭的就是著名的黄氏庄园,也称黄百万庄园,是仁寿规模最大的庄园。庄园经过荒唐岁月的摧残,如今还有宽大的石阶、镂空的花窗、精美的石壁浮雕画和部分老宅残存。过去的有钱人是特别讲究风水宝地的,大老板黄勤生把自己的庄园修建在宝飞镇,肯定有他的意图。

黄勤生的庄园,现在是仁寿县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勤生的庄园系列古建筑建于清代,位于宝飞镇永谷村二组。

黄勤生财力雄厚,是仁寿县响当当的富豪。四川袍哥舵把子冷开泰年1月31日,在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孔样熙的资助下,在成都组织了“汉华公司”,仿效银行办法,以股额小,利息厚筹集股款,黄勤生亦承认作股东,付出些股金,由此可见黄勤生当年的财力和社会地位。黄勤生曾任仁寿县参议员,是仁寿县民企的鼻祖,也是仁寿县最大的地主,据说曾买地多亩。解放前,黄家拥有“仁寿第一家”溢美称号。

黄勤生的庄园是四座四合院构成。当然真正属于黄勤生名下的,据老辈人讲,只有最右边的一座四合院,其余三座是黄家其他子孙的,具体人物关系,随着老辈人的离世,更加说不清楚了。所有四合院都是青石做地基,木材搭建主体,上面盖素面青瓦。大富豪黄庆生之所以把庄园修建于此,除了故土情结以外,主要是看中了这里的风水,古人是很讲究阴宅和阳宅的风水的。据说这里的风水,如果对面的山峰再略略高耸一些,是要出大人物的。

如今的四座庄园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风光。仅剩的旧址,也是破旧不堪了,如果不及时修复保护,很快就会在风雨中彻底消亡。整个庞大的庄园,现在被当地老百姓分而占有之,昔日大财主的私有财产在新中国后都成了人民的财产。两道气派的大小长门如今被拥挤成了一道仅能勉强通过的窄小通道,通道上面的曾经热闹非凡的戏楼,消逝得无影无踪。通过走廊就是一个宽阔的条石铺设的院坝,正中是一道宽绰的石头阶梯与堂屋连接。大约一米高的阶沿全是石板砌成,每块石板都有精美的雕刻,图案有龙凤呈祥,有松鹤延年等等,在岁月和风雨的洗礼和人为无情的摧残交互作用下,这些精美的石雕日渐模糊不清。

为了便于排水,四合院的院坝都低于房屋约1米,院坝的正面和左右两边都修建有四五级台阶,方便上下。每个石墩,每根木柱都精心雕刻有不同的图案。门窗更是制作巧妙,雕刻精彩。黄氏庄园建筑还有两个特色,一是所有房屋的檐角都有木雕造型装饰,搭配和谐,毫无突兀之感。所有的檐口横梁和檩木之间的支柱全是雕刻得栩栩如生的狮子,这些狮子早些年被利欲熏心的人悉数强行扣下拉卖掉了。

中国人对狮子的尊崇,与佛教的传入有关。佛教很推崇狮子并大加宣扬狮子,随着佛教从印度的传入和盛行,狮子便在人们心目中成了高贵尊严的灵兽,国人亦很快从印度等地传进雕刻石狮子艺术。明代后,石狮子雕刻艺术,不仅比唐代更加提高,而且人们生活中,对于石狮子雕刻这种精神艺术美的享受,其范围亦比以前广泛了。不仅宫殿、府第、陵寝,甚至一些住宅,都用石狮子守门。在门楣檐角、石栏杆等建筑上也雕上石狮,作为装饰。

黄氏庄园的第二个特色就是,所有的屋顶的都有“吊顶”,全是手工木艺,其弯曲角度就是现在很多机械都难以完成的。抬头仰望仅存的这些精致的吊顶饰物,不得不感叹当年木工们的精湛手艺,这些吊顶房屋是现代千篇一律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楼房无法比拟的。四合院的大多数房间还铺设了木质地板,就是先在地面铺设横梁,再在横梁上铺上一层几厘米厚的木板,这些地板离地约三四十厘米高,住在上面,免却了雨季潮湿可能给身体带来的疾患。踏步上面,这些地板“轰轰”作响,声音低沉浑厚。

占地数十亩的黄氏庄园,布局合理,相互牵连,四座四合院的所有房屋想通,屋前的每条阶檐通道都有雕刻精美图案的木质栏杆连接,既美观又呵护了过往行人的安全,所有的廊道都有天顶覆盖,走完所有的廊道都不会被雨淋被日照。由此可见当年木工的手艺是多么的精湛,他们的设计理念也是多么的前卫。

从古宅出来,镌刻在大门上的,秋月一江苏子赋spanstyle=;padding:0;border:1pxwindowtext;border-image:none;color:rgb(25,25,25);font-family:amp=”对联,可以说是为整个庄园做了最好的注解,也浓厚了庄园的文化底蕴,以前富且雅的人不少。

米家山亦称“米家山水”,是有由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创立的山水画样式。宋代米芾善以水墨点染写山川岩石,云烟连绵、林木掩映,别具毓秀脱俗之风格。其子友仁继承家学,并在山水技法上有所发展。世人称其父子所画山水为“米家山”。黄氏庄园坐落于此,犹如在春烟迷蒙的山水之间,何等的清新雅致。不远处又是缓缓流淌的清水河,黄家人不愿落俗为酒囊饭袋之人,自有高雅追求,苏东坡辞赋闻名天下,清水河缓缓流淌哪是水呀,而是韵味无穷的苏子赋。端坐于山水间,邀月对饮,烧酒喉壁流,辞赋心中过,何等的优雅!

宝飞镇的清水河上,桥很多,如回龙桥,吕公桥,老鹰桥等等都有名气和美丽传说,走走看看,很有意思。行文至此,必须提一下,宝飞的景物好,人也好,现任永谷村的村主任就是一位很热心的基层干部,他冒着炎热,汗流浃背地一直陪同笔者探访宝飞的山山水水,并热情讲解。

宝飞镇还有一处上个世纪70年代修建的水利工程——团鱼咀渡槽,位于仁寿县宝飞镇与禄加镇交界的果园村6社(今属宝飞镇),是黑龙滩水库工程中六百座渡槽中很有名气的一座。团鱼咀渡槽是黑龙滩水库渠系工程中最高的渡槽,高55.2米。该渡槽长米属于荷载较轻的钢筋混凝土U型薄壳梁式渡槽,渡槽成半圆形(U型)直墙结构,槽底宽2米、墙高3米、例墙平均厚度0.15米,墩高22.6-55.2米。

团鱼咀渡槽,因修建在叫团鱼咀这个地方而得名。据当地老百姓讲,因为很多年以前,流淌在果园村的这条无名小河生产团鱼,此处河流弯曲向外突出犹如嘴巴,故名团鱼咀。团鱼咀渡槽,共有17根高低不同的条石方形支墩。因为要跨越一条河流,如何修建立柱呢,设计人员经过实地考察,创新地提出,先在河上架桥,再在桥上修渡槽支墩。整个桥面共有4根渡槽支墩。其中第10号支墩处于河床中心,高达55.2米,全由条石安砌,桥的承重量非常大。经过计算,最后设计了一座三孔石拱桥。每根立柱下面的底座约5米宽。渡槽完工后,不仅节约了材料,保障了安全,而且还方便了当地老百姓出行,可谓一举多得。

如今,由于实行退耕还林,团鱼嘴渡槽下面的条石立柱掩藏在茂盛树木和竹林中,当初的高大雄伟气势收敛了不少。团鱼嘴渡槽如今矗立于一片葱绿之中,围绕立柱的青见等果木树上挂满了果实。远望去,下面的小桥也仅可见到部分,走拢一看,石拱桥依然稳固,上面的4根巨型条石立柱稳稳的矗立在桥面上,支撑这横空而过的渡槽。团鱼嘴渡槽连接着宝飞镇和禄加镇。来自黑龙滩的清水源源不断的经过渡槽,流向这些干旱的地区,滋润着这片土地。

宝飞确实是宝珠之地,这个宝珠隐藏在山水之间,隐藏在草木之中,只要轻轻揭起一角,就会光亮闪闪,曾经的放牛娃已化着龙,回归了大海;现在的宝飞,正等着另一个轻轻地揭起覆盖宝珠幕布的放牛娃出现。你也许就是那个等待中的放牛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qiea.com/dqebhjb/11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