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博物馆(简称海博)是由自然资源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的我国唯一一家国家级综合性海洋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海博最初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而落户天津,海博主体建筑坐落于天津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占地面积15公顷,建筑面积8万平米,展览展示面积2.3万平米,于年5月1日对外试运行。海博建筑主体3层局部4层,陈列展览内容围绕“海洋与人类”主题展开,分为“海洋人文”、“海洋自然”、“海洋生态”三大版块,共设六大展区15个展厅,同时设有商店、餐厅、咖啡厅、影院等公共服务设施。

海博将努力打造成为国家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权威的海洋文物收藏保护中心、海洋文明研究中心、海洋文化交流传播中心、海洋体验中心,成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海博地位对于天津而言,有如故宫博物院之于北京,兵马俑之于西安,也将成为天津未来的城市文化地标,是天津打造的重要文化名片。

以下为一些重要展厅和展品简介:

远古海洋展厅

博物馆一层

远古海洋展厅以地质年代为轴,通过展览叠层石、三叶虫、鹦鹉螺、菊石、鱼龙等件化石标本,讲述了46亿年以来地球、海洋和生命的演化故事。

生命的形成;前寒武纪;叠层石

展柜左边展示了生命的形成。年,年仅23岁的米勒与他的导师一起完成了米勒实验。

圆形展厅,开启远古海洋的第二部分,生命海洋——古生代海洋。在左侧第一个展柜中,我们可以看到古生代的第一个时期——寒武纪。寒武纪,距今约5.4亿年-4.85亿年间,该时期气候温暖,海平面升高,为新物种的诞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距今约5.3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事件,是影响至今的。绝大多数的生物门类,都在短短几百万年间纷纷涌现,第一次出现了脊椎的雏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大脑、眼睛等结构。

加拿大的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和我国的澄江生物群是世界两大自然遗产,澄江生物群是世界已知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早寒武世生物群,包含了余种海洋生物,涵盖了腔肠动物、节肢动物、腕足动物、棘皮动物等20余个主要生物门类。

寒武纪时期,海洋中数量丰富、多样性最高的类群当属三叶虫。三叶虫的背部以两条背沟为界分为了三个部分,故称为三叶虫。三叶虫化石一般都在石灰岩、页岩等处被发现,说明三叶虫大多是在浅海活动的。寒武纪相关化石中,三叶虫一族的化石占到了60%,寒武纪甚至也被专家称为“三叶虫的时代”。

龙的时代展厅

博物馆二层

龙的时代展厅序厅

展厅展示了距今2.5亿年至万年间中生代的爬行动物。在中生代时期,各种爬行动物繁盛,占据了海洋、陆地和天空,中生代又称为“爬行动物时代”。我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叠纪海洋爬行动物的化石产地之一,有着最为丰富的此类化石,多见于我国西南地区。

这是国内最大的鱼龙化石,长达11米。鱼龙不是恐龙,是一种最为特化的大型海栖爬行动物。鱼龙有着流线型的体型和桨状四肢,外型与鱼、海豚相似,因而称为鱼龙。身体呈纺锤形,外形似鱼,四肢鳍化,尾鳍上叶短,下叶长,颈极短,眼大,吻突出较长,牙齿尖锐,这些形态上的特征表明鱼龙类已完全适应了海洋中的生活,并且它们生活在中生代海洋中的各个角落。

爬行动物的诞生要追溯到泥盆纪时期的肉鳍鱼类,“肉质的鳍”和“能够呼吸空气的肺”为它们向陆地的转化做好了准备。肉鳍鱼类演化出肺和肉鳍,使其可以直接与大气进行气体交换,辅助呼吸,并且肉鳍可以支撑在陆地上生活,逐渐演化成最早的两栖动物。当两栖动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彻底摆脱了对水体的依赖之后,便形成了原始的爬行动物。

在展台中央,是一个体长10米的霸王龙骨架复原模型。霸王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恐龙之一,也是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肉食恐龙之一。“Dinosaur”一词由英国著名解剖学家理查德.欧文(R.Owen)年创建。“Din-”源于希腊文“deinos”,意为“恐怖”;“-saur”也源于希腊文“sauros”,意为“蜥蜴”,二者合成一词意为“恐怖的蜥蜴”。由于亚洲人尤其在我国,习惯将远古大型生物称为“龙”,故而将“Dinosaur”一词译为“恐龙”。恐龙最早出现于三叠纪晚期(距今2.25亿年),繁盛于侏罗纪和白垩纪。霸王龙拥有非常小的前肢,一般个体的长度仅有80厘米左右,相当于一个成年人的手臂,这对于霸王龙的巨大体型和后肢来说,前肢显得非常细小。其作用仅仅是平衡工具而已,用来平衡它们巨大的头部。因为它们的手臂非常小,而霸王龙的头骨长,所以霸王龙无法摸到自己的嘴,更无法触及到到自己的脚部。

5年在新疆哈密发现了一处新的白垩纪翼龙动物群,后来被命名为“天山哈密翼龙”。

今日海洋展厅

博物馆三层

今日海洋展厅展示了本底海洋、生命海洋、海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3大部分知识,整个展厅余件,有长达9.4米的鲸鲨标本,极其罕见的怀孕双髻鲨塑化标本,海底滑翔机蝠鲼、大王乌贼以及余种五彩斑斓的鱼类、多种海生鸟类、品类较全的一套中国海域无脊椎动物标本。

今日海洋展厅序厅,展厅占地约平方米,展品余件,展线长约米。海洋总面积约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因此在外太空俯瞰地球是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海洋和陆地在地球表面分布很不均匀。北半球海洋和陆地的比例分别为60.7%和39.3%,南半球海陆比例分别是80.9%和19.1%。虽然二者的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但是在北半球,陆地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67.5%,在南半球,陆地占总面积的32.5%。所以有人把北半球称为陆半球,把南半球称为水半球。

由陆到海的过渡地带称之为海岸带。海岸带通常分为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

潮上带是经常暴露于海水面之上,仅在特大潮或暴风浪时才被海水淹没的陆上地带,如海蚀崖、滩肩或沿岸沙堤及海岸沙丘等。玉黍螺类、沙蟹、变形蟹、滨螺等常栖息于此。

潮间带是指大潮期的最高潮位和大潮期的最低潮位间的海岸,也就是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至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范围。潮间带介于平均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潮间带拥有各种各样的生物栖息地,既有石质的,也有泥质的,还有沙质的。生物种类也复杂多样,像藤壶、帽贝、海星、等生物都能看到。栖息生物有藤壶、帽贝、海星、大型海藻、海草、蠕虫、海龟等。

潮下带指位于平均低潮线以下、浪蚀基面以上的浅水区域。栖息生物有鱼类、虾蟹、珊瑚、苔藓动物、棘皮动物、海绵类、腕足类及软体动物等。

大王乌贼是世界上第二大软体动物,此展品是国内唯一一件大王乌贼塑化标本,是馆内重要展品之一。捞于太平洋,长约8.3米。大王乌贼属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生活在深海中,幼年大王乌贼可达8~10米,成年大王乌贼可达20米。大王乌贼的体表有丰富的色素细胞,色素细胞的收缩和膨胀能使大王乌贼变化体表颜色,适应周围的环境,同时躲避天敌。

怀孕白真鲨

白真鲨体型粗壮呈纺锤型,体型在鲨鱼中较小。广泛分布于北美洲、南美洲各热带海域,也会进入淡水区域。食性广泛,包括各种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及各种鲨鱼。

鲸鲨隶属于软骨鱼纲须鲨目,是目前为止海洋中最大的鱼类。通常体长9-12米,最大个体体长达20米。它属于鲨鱼的一种,因为它有着鲸类般硕大的身躯,和须鲸类一样是滤食性的生物,因而称为鲸鲨。

北极的陆上生命活动相对活跃,大量的高等动物,如兽类,鸟类等。场景中,左边的是北极熊,又名白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体重可达0公斤。北极熊的视力和听力与人类相当,但它们的嗅觉极为灵敏,是犬类的7倍,时速可达60公里。

企鹅是南极最具代表性生物,通常说“南极企鹅”,以为企鹅都住在南极,其实真正生活在南极的企鹅只有两种,帝企鹅和阿德利企鹅。其余则分散在澳大利亚、新西兰、非洲、南美洲等地。

承载“海上丝绸之路”辉煌的“宋元福船”复原模型

发现之旅展厅

博物馆三层

发现之旅展厅展现了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兴起,世界从分散走向一体。探险家们克服种种困难让地球的全貌逐渐为人所知。

贝林展厅序厅

年,达尔文受英国皇家海军之邀,以驻船自然学家的身份参加小猎犬号的环球之旅!在随后的五年中,达尔文与小猎犬号一起探勘了南美洲海岸及加拉帕戈斯群岛等岛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qiea.com/dqefbfw/8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