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荔枝姐给大家介绍了企鹅大家族的各种企鹅,我们最熟悉的企鹅形象估计就是腾讯QQ的这个企鹅形象了,从年腾讯QQ推出以来,这只可爱的小企鹅就得到了大家的喜爱,那么问题来了,这只小企鹅是属于哪一种企鹅呢?这个问题是不是很有意思呢,荔枝姐今天就跟大家探讨一下。

我们首先复习一下,全世界一共是有多少种企鹅?

首先荔枝姐带大家复习一下关于企鹅种属的知识,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的企鹅共有18种,生物学上分为6属,具体的分类如下:

世界上的企鹅全部分布在南半球,以南极大陆为中心,北至非洲南端、南美洲和大洋洲,主要分布在大陆沿岸和某些岛屿上。比如在南非的开普敦、新西兰的南道、阿根廷的瓦尔德斯半岛,甚至靠近赤道的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都能看到大量的企鹅。这18种企鹅的形象如下:

那么,我们最熟悉的QQ企鹅,到底属于哪一种呢?

这个可爱的QQ企鹅是属于那种呢?我们看看QQ企鹅的形象,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

1、身上的颜色有三种,黑、白、黄(脖子上的红色围巾不算身上的颜色),白色的肚子,黄色的双脚和嘴,其它都是黑色的

2、身材矮胖,圆圆的肚子,属于典型的土肥圆

3、有一双圆鼓鼓的大眼睛,白色的眼圈配置圆圆的黑眼球

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特点来分辨一下QQ企鹅是那个品种。

首先我们的QQ企鹅没有黄色的冠羽,这可以很容易的排除冠企鹅属的六种企鹅,分别是南跳岩企鹅、北跳岩企鹅、黄眉企鹅、斯岛黄眉企鹅、白颊黄眉企鹅、冠毛企鹅、马可罗尼企鹅。PASS

▼跳岩企鹅

▼黄眉企鹅

▼斯岛黄眉企鹅

▼冠毛企鹅

▼白颊黄眉企鹅

▼马可罗尼企鹅

其次,通过颜色,可以排除小蓝企鹅属的小蓝企鹅,通过眼睛的颜色可以排除黄眼企鹅属的黄眼企鹅。PASS

▼小蓝企鹅

▼黄眼企鹅

最后,通过毛色,QQ企鹅毛色均匀,且黑白分明,这样我们可以继续排除掉环企鹅属的四种企鹅,分别为斑嘴环企鹅、麦哲伦企鹅、洪堡企鹅和加岛环企鹅。PASS

▼斑嘴环企鹅

▼麦哲伦企鹅

▼洪堡企鹅

▼加拉帕戈斯企鹅

经过三轮的排除法,我们还剩下了5种企鹅,分别是王企鹅属的两种企鹅,帝企鹅和王企鹅

▼帝企鹅

▼王企鹅

还有阿德利企鹅属的三种企鹅,分别为巴布亚企鹅、阿德利企鹅和帽带企鹅。

▼巴布亚企鹅

▼阿德利企鹅

▼帽带企鹅

通过近距离观察它们的脸,帽带企鹅最明显的特征是脖子底下有一道黑色条纹,QQ企鹅没有,PASS;

巴布亚企鹅的额头上方有一个明显的白斑,嘴细长,嘴角呈红色,眼角处有一个红色的三角形,QQ企鹅没有,PASS。

最后就剩下帝企鹅、王企鹅和阿德利企鹅,那么到底是哪一种呢?我们接着往下分析。

帝企鹅和王企鹅脖子上有黄色的羽毛,而QQ企鹅并没有。但是,我们的QQ企鹅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始终是围着围巾的,不管黑天白夜、春夏秋冬还是各种始终就没见过它摘下围巾的样子,典型一个围巾控,因此你无法判断它脖子上到底有没有黄色的羽毛,所以,这一点不能作为判断依据。

这个看似明显的特征无法利用,那么我们就从其它细节进行分析。

首先看双脚的颜色,我们的QQ企鹅有着一双亮眼的黄色大脚,这点上,只有阿德利企鹅是这样。

而帝企鹅和王企鹅从小都是穿黑色皮鞋的。

接着我们看身材,看看我们的QQ企鹅,扶不起的身高,圆圆的肚子,相貌似乎也不那么出众,典型的土肥圆有没有。这个身材肯定不符合有王者之风的王企鹅属,要知道王企鹅属的两种企鹅——帝企鹅和王企鹅是企鹅世界中身材最高的两种企鹅,成年帝企鹅高达-厘米,成年王企鹅身高90厘米,高大身材,极高的颜值,高贵的气质,绝对的高富帅和白富美,哪里能和土肥圆沾一点边。

再看看阿德利企鹅吧,先来看几张阿德利企鹅的图片,

再加上这幼崽

这形象气质也太TM像了

接着我们看眼睛,他QQ企鹅有一双圆鼓鼓的大眼睛,白色的眼圈配置圆圆的黑眼球,就是一双熊猫眼,看看阿德利企鹅的眼睛

完全一模一样啊!

而帝企鹅和王企鹅的眼睛呢?

▼帝企鹅▼王企鹅

区别太明显了,都是完全黑色的眼睛!

最后再看一下嘴的对比吧,阿德利企鹅的虽然不是完全都是黄色的,但是荔枝姐认为这应该是艺术化的处理吧!

好了,通过这三点我们可以百分之百排除帝企鹅和王企鹅,我们的QQ企鹅老兄就是——阿德利企鹅!

最后再看看几张阿德利企鹅的的日常表现。

▲我蹬、我蹬、我蹬蹬蹬。▲我好看吗?▲我这正步走的帅不帅?▲哼,我生气了,不理你!▲我喝多了

怎么样,是不是似曾相识啊?简直可以拿过来直接做QQ表情。

看了荔枝姐的分析,你觉得对吗?如有异议,欢迎与荔枝姐探讨啊!

END

华仔

荔枝姐,我想去南美和南极旅游该如何规划呢?

荔枝姐

亲,南美旅游当然找荔枝姐了!







































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庤姳澶氬皯閽卞晩
鍖椾含鐧界櫆椋庡摢涓渶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qiea.com/dqeqxhj/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