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二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几百几十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算法。 2、学会正确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3、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正确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教学难点:理解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 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53+-+-6 20+40+-+--++50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2.笔算:35+63=28+57=79-56+93-66= 3.回顾列坚式时要注意的问题。 (二)新知学习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出示例3和例4放大图,讲述学校学生回收矿泉水瓶再次利用的事迹。 2.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师:你能根据收集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解决问题? (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师:大家仔细观察这些题目,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有什么不同??(指名汇报:学的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板书课题:几百几十的加减法) 列竖式要注意的问题:1.相同数位要对齐;2.从个位算起;3.笔算加法,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笔算减法,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借一。 (三)巩固练习 用坚式计算: (四)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 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算法。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3.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对计算结果的合理估算。 2.教学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对计算结果的合理估算。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人,约是()人, 2.小明家到学校有米,约是()米, 3.一台彩色电视机售价是元,约是()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本,约是()本。 (二)新知学习 1.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出示例5放大图,回顾学校学生回收矿泉水瓶再次利用的情况。 2.自主探索,探索新知 (1)根据统计表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从这个统计表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收集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思考并提出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①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教师板书学生的估计过程) 在估算时,可以把数看成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 ②如果个送一次给回收站,大约再收集多少个又可以送一次?(四人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③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估算的问题,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取整十或整百的方法进行估算。 (三)巩固练习 1. 2. 1. 2.写出两个数之间的整千数。 ()()() (四)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整理和复习以及练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 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才能使估算结果与实际相等。 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整理和复习以及练习,使学生 能较好地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教学难点: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才能使估算结果与实际相等。 教学过程 一、准备学习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教材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52+—++——26 以开火车的方式口算,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口算步骤)。 2.总结归纳口算要注意些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3.口算练习。完成第页练习二十一第1题。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要求他们互相评价。二、基本训练。 1.练习教材第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1)让学生采用不同方法独自完成第2题。(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归纳总结“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如果是口算应注意哪些问题;如果采用笔算,要特别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如果是进位加或是退位减又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2.笔算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 通过独立尝试、交流、讨论、进一步感受估算策略的多样性,明白应该怎样选择恰当的估算策略。 通过游戏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仿照第2题的形式先由教师出数,学生算;然后2个同学一组,相互出数,相互计算。 三、技能训练。 1.集体研讨教材第页“整理和复习”第3题。 (1)大屏幕出示第3题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2)讨论交流题目中的条件有哪些?聪聪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3)交流各自的估算过程及结果,集体评价订正。 2、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第3题。 先独自估算出结果,然后集体交流估算的思考过程。同时教师可结合这一学习内容使学生了解到上海的“东方明珠”是亚洲最高的广播电视塔,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复习总结 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内容?请你口述一遍1 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还存在问题吗?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测量,理解1毫米的长度概念,掌握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个性化修改 1米=厘米 测量方法: 1、0刻线开始,指到几长度就是几厘米,或者米。 一、非零刻线开始,末端数字—起始数字=长度 硬币、磁卡、钥匙、玻璃、电话卡等的厚度。 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1毫米的概念,并形成表象。 教学难点: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准备 课件、长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2、请同学们说一说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二、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 提出问题“究竟数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呢?发现什么问题没有?请同学们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三、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组织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长: 宽: 厚: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的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时怎么办呢?(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来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学生举例说说1毫米到底有多大,形成表象。理解毫米的具体概念。 2、学习1厘米=10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1厘米的长度,数数在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 从观察和数格中得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老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3、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那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1毫米。(硬币、磁卡、钥匙等) (2)说一说,生活中那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量的。(电脑演示:自动铅笔,签字笔标签0.5mm,0.7mm等,天气预报,今日降雨量达到了多少毫米。) (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或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桌同学合作验证猜的结果对不对。 4、巩固练习 5、课堂小结 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明确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3、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 1、1米=厘米 1厘米=10毫米 2、0刻线开始,指到几长度就是几厘米,或者米。 二、非零刻线开始,末端数字—起始数字=长度 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验1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准备 课件、尺子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你们还记得它叫什么吗?到现在为止,我们共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2、请同学们用语言表述或用手比划出1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二、探究新知 1、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1)估算课桌的长和宽。 (2)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课桌的长和宽。 (3)汇报测量方法: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 今天,老师还请来了四位小朋友,(出示例2情境图)他们也参加了我们的测量活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们是怎样测量的。 用学生尺测量 方法一:10厘米为一段连续测量方法二:2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 用米尺或卷尺测量均可。 (4)针对1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的方法,师提出“10厘米的这一段,可以用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板书:分米) 类似课桌的长和宽这样的长度,一般选用分米作单位来表示。 2、了解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1)观察测量尺,你们能不能从中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所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板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会以分米为单位进行测量 (1)以分米、厘米为单位,测量课桌的宽是()分米()厘米,课桌的高是()分米()厘米 (2)以分米、厘米为单位,测量前后两张桌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分米()厘米。 4、建立1分米的概念。 (1)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2)用手比划一下,1分米的长度。 (3)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估测一下黑板的长度约是多少分米。 指名到前面测量,看谁估测的最接近准确长度。 三、巩固练习 四、思维训练 五、课堂小结 毫米分米的认识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巩固对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进一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知道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用哪些长度单位来度量物体的长度。 个性化修改 1米=厘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毫米 测量方法: 1、0刻线开始,指到几长度就是几厘米,或者米。 三、非零刻线开始,末端数字—起始数字=长度 重难点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准备 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过程 设疑自探题: 1、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6毫米 跳绳长2厘米 课桌高7米 粉笔长75分米 小名身高米。() 一根绳长15分米。() 一块橡皮厚1米。() 10分米=1厘米。() 2、用线把相对应的左右两边连起来。 公路宽10分米 一把钥匙6米 一支圆珠笔厘米 课桌长40毫米 邓老师高13厘米 3、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或数字。 蜡笔长6()跳绳长2() 桌高7()粉笔长75() 钢笔长14()小明的身高是() 一块橡皮厚12()旗杆高9() 别针长34()。电脑键盘长约5() 图钉长10()教室宽6() 教室的门高大约2() 这本《名人成才故事》长大约20() 这个麦当劳玩具高9()黑板长约4() 5米=()分米40厘米=()分米 2分米=()厘米70毫米=()厘米 我们的铅笔盒的长大约是( )分米。 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大约是( )分米。 我们课桌的高大约是( )分米。 4、量出数学作业本的长约是多少分米,厚是多少毫米 5、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长的线段。 6、小马虎昨天写了1篇数学日记: 今天,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系好了一条长大约6厘米的红领巾,和老师同学们坐了一辆长大约6毫米的公共汽车去春游。我在一棵大约8厘米高的树边吃了一大约2毫米长的红肠。然后捉了一只大约6分米长的蚂蚁。 他这样写可以吗?说说你的看法,怎样改合适? 二、解疑合探 1、检查学生自探情况。(差生汇报中优生评价补充) 2、针对有困难的问题组织合探。 三、质疑再探 1、关于本节的认识,你还有哪些不明白或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四、小结: 长度单位真不少,米、分米、厘米和毫米。 有的长,有的短,有的不长也不短。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一定要:牢牢记,灵活用。 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0米。 (3)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1、1米=厘米 1厘米=10毫米 2、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以情激情,既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又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验1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准备 课件、尺子 教学过程 1.前几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进行了测量。 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米的?(米)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米分米厘米毫米 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厘米) (2)测量硬币的厚度。(毫米) (3)测量课桌的高。(分米) (4)测量教室的长。(米) 师:如果要测量郴州到广州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师:用米测量太麻烦了。郴州到广州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提出学习目标: 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2.千米的应用。 1.出示米尺,说说米尺量多少次才是0米?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单位写就是 0米=1千米(板书) 回顾上课前和老师一起量米的长度,说说0米应该有几个这样的长?你跑米用了多少时间?那跑0米呢?(你跑过0米吗?) 2.出示学校运动场跑道示意图(多媒体)。 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1圈是米,跑5圈大约就是0米。 说说你昨天体育课跑五圈的感受。知道五圈是多少米吗?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3分钟) 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15分钟)。 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沿操场(一圈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分小组讨论 估计一下,从学校门口到附近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 想一想,可用哪些方法进行测量的?(步测、时间、速度表等) 出示学校附近的地图,研究其中可以获得的信息和知识。 哪些长度计量时应该用千米作单位?生活中你看到哪些地方是用了千米这个单位的?举例子说明,说得越多越好。(课件出示:公路边的里程标志、指路标志、限速标志、摩托车和汽车的速度表等) 4、生活中,你在那些地方看见过千米?学生讨论,反馈。 (1)出示公路图 说明:“37km”指的就是从某地到这个里程碑的路程是37千米。 (2)公路路标图 说明:从这里到前方的唐山有千米的路程。 (3)摩托车仪表图 说明:指针到20位置,就是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行驶。 (4)限速标志 说明:这是要求机动车在景区内每小时不能以超过10千米的速度行驶。 5、1千米的读法 1千米等于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l(停顿)千米=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师:千米有时也用Km表示。 6、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课后反思 “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学生生活中很少接触,显得比较抽象,教材内容单一、简要,增加了教学难度。通过老师课前作大量的准备,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联系本地实际,教"书"育人。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关系融洽。 毫米、分米、千米 教学目标 1、巩固对1分米、1毫米和1千米长度的体会,并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分米、毫米、厘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能估测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长度,会进行简单的测量,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个性化修改 1米=厘米 测量方法: 1、0刻线开始,指到几长度就是几厘米,或者米。 四、非零刻线开始,末端数字—起始数字=长度 硬币、磁卡、钥匙、玻璃、电话卡等的厚度。 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1毫米的概念,并形成表象。 教学难点: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准备 课件、长尺子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回顾长度单位 同学们,上节课,孙悟空帮助我们学习了一些新的知识。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你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吗?它们都用哪些字母表示呢? 板书(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mmcmdmmkm 2、用手势比划并交流记忆方法。 这些长度单位都有多长呢?老师说长度单位,你用手来比划,看谁表示的又快又准。 记得这么准,你是怎么记住的呢? 生: 你能用手表示出1千米有多长吗?为什么不能表示出1千米有多长呢?(因为1千米太长)你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同学们这种借助身边事物来帮助记忆的方法很好,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记其他的长度,比如教室的高大约几米?那我们在遇到3米时,马上想想教室的高,我们学校从进入大门到北面栏杆,大约米,当遇到米时,马上可以想到这一段,对吧?还有学校门前的东西路大约长1千米。。。。。。 3、相邻两个单位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师板书(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mmcmdmmkm 1010 二、综合练习 1、八戒的日记(单位的选择运用) 师:听说孙悟空帮助我们学数学,猪八戒也来凑热闹,他呀,还写了一篇日记呢,想看吗?大家看(电脑显示)自己先读一读。 3月8日星期二晴 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起来, 拿起13毫米长的牙刷刷牙,然后洗脸吃 饭。接着走了米远的路来到学 校,坐在5米高的凳子上,拿出15厘米 长的铅笔和5厘米厚的练习本,开始做练 习。 老师发现有的同学一直在笑,为什么笑呢?他发现八戒日记中好多长度单位用的都不准确,我们帮助八戒改过来,好吗? (5毫米有多长?就这么长。教师随着出示练习本) 改到这里,你想对八戒说点什么吗? (太粗心、做题不能马马虎虎、要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否则会闹笑话的) 那我们以后可不能像八戒一样。 2、过关测试题 故事连接:八戒闹了这个笑话之后,很不好意思。于是,他又去找他的师傅唐僧,虚心学习长度单位的知识。苦学了10天后,这天师傅给他出了3关测试题。同学们也能闯过这三关吗? (1)第一关: 铅笔长()厘米 或者说长()毫米 还可以说长()分米()厘米 师:大家看,同一物体的长度,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对吧? (2)第二关 A、填一填 26毫米+54毫米=()毫米=()厘米 98厘米—58厘米=()厘米=()分米 1分米—3厘米=()厘米 2千米—()米=0米 9千米=()米+()米 B、在○里填上><或=(第7题) 8千米○米 9分米○2米 50毫米○5厘米 分米○厘米 同位两个换过来,找一名同学读 全对的举手。错的同学马上改正,做对的同学和同位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师:学习数学,我们不能只限于会做题,还要善于观察发现,总结规律,用规律指导我们后面的学习。同学们观察1、2题,有什么特点?(单位统一)那我们就直接怎样?再观察3、4题,又有什么特点?(单位不统一)我们应该怎么办?(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你能像刚才那样,总结出第二题有什么规律吗? 生: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比较。 师:分米○厘米还用转化吗? 生:数字相同,只比较单位就可以了。 (3)第三关: 第三关呢,师傅让八戒量一间房子的长和宽,八戒一听,这太简单了,可师傅又说了,不能用尺量。同学们想一想,让你量这间房子的长和宽,你会怎样量? 生:一坨一坨的量 用步量 师:这位同学和八戒想到一块儿了。大家看: 八戒一步的长度大约是8分米,有一间房子,房子的长八戒走了10步,宽走了5步,你能知道这间房子的长和宽大约各有多长吗? 学生读完后教师电脑演示。 独立完成、订正。 三、课间休息:欣赏音乐《天上掉下个猪八戒》 四、实践操作 同位两人合作,对老师指定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然后把结果记录在准备的表格中。 估一估 量一量 一元钱硬币的厚度 ()毫米 ()毫米 数学课本的长度 ()分米 ()分米()厘米 谁先来汇报你测量的结果? 五、课堂小测试 1、填一填 1千米=()米 1米=()分米 38米+54米=()米 1米-6分米=()分米 50毫米-4厘米=()厘米 8千米=()米+()米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或数 小明身高(),他的大拇指宽约(),手腕一圈长约12() 小兔子身长4(),尾巴长约7()。 一只七星瓢虫的长度大约是5()。 从沙河到莱州的长度大约是25(),坐客车大约半个小时能到达。 学校教学楼高约()米。 3、想一想,你完成了会更聪明? 50分米长的绳子,剪成10分米长的小段,需要剪几次?一米长的绳子,剪成1分米长的小段,几次可以剪完?如果剪成1厘米长的小段,要剪多少次? 你发现了什么? 六、拓展知识: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触了这么多的长度单位,都来自生活,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长度单位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世界之窗”来欣赏一下世界之最吧。(电脑演示配有图片、音乐的世界之最) 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理解吨与千克的关系,知道1吨=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在操作、观察、比较、想象、推算、归纳等数学活动中,体验1吨的实际重量,能对物体的质量进行估计,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在数学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倾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意识到节约能源和注意安全的重要性,产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及民族自豪感。 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能够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准备 多媒体课件、10千克1袋的大米、2千克重的实心球、5千克1捆的书、10千克1桶的纯净水、20千克1袋的大米、课堂练习纸。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热身: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地球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谁吗?没错,就是大象,想不想知道一头大象有多重?不光我们很好奇,很久以前有一位小朋友他也和我们一样,通过思考,他利用很巧妙地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下面我们来看看曹冲称象的故事(播放视频)。曹冲的方法怎么样?曹冲很聪明,在今天的学习当中,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也会向曹冲一样,遇到问题会积极思考,想办法解决。大家准备好上课了吗?那我们开始上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一)情境激趣,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咱们天津的极地海洋馆吗?让我们跟随小博士一起到天津极地海洋馆去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情景画面,小博士出示题目:猜猜它们的体重。 一只一岁的小乌龟约重15() 一只帝企鹅体重约40() 一头海象大约重0() 师:为什么选用克做单位?为什么选用千克作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师小结:计量比较轻的物体有多重,用克作单位。(板书:比较轻克)计量一般物体有多重,用千克作单位。(板书:一般重千克) :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为“吨”的引出做铺垫。 (二)产生需求,引入新知。 师:一头海象大约重0千克,可陆地上的大象更重,我们一起读读下面的数据。 课件出示:一头大象约重0千克;兽中之王,一头蓝鲸重约千克。 [学情预设]:学生读万以上的数会有困难。 师:表示这么重的动物,用千克作单位,你觉得怎么样?那么我们想不想用更简便 的方法来记录呢?(课件出示:5吨、吨)你发现什么? 师:发现计量比较重的物品有多重,用吨作单位比较简便。(板书:比较重吨) 师:生活中,你知道还有那些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吨作单位吗? 师小结: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像这样的(课件边展示边说)比较重的或像这样的一堆煤、一堆粮食、一堆盐的大宗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吨作单位。(板书:大宗物品)吨用字母“t”来表示(板书:t)。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吨”。(板书) 师:关于吨,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说) 师:一吨有多重,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克、千克有什么关系?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找到答案。 :此问题情境的创设--用千克表示比较重的物体,引起学生已有认知的冲突,产生用新的质量单位来表示的需要,使学生感受到用“吨”描述比较重或大宗物体比较简便。同时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并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感受体验,建构新知。 共同体验,感受1吨的重量。 1.师出示1袋10千克的盐,向学生介绍。 2.每组发给一袋10千克的盐,让组内同学轮流抱一抱,并说说感受。 3.让学生选出一名“大力士”来搬一搬,找两名同学在旁边保护。老师一袋一袋地叠加,直到搬不动。要求其他同学喊“加油”,并认真观察大力士的表现。最后请大力士说说感受。 4.想象感受。 师:30千克的盐已经很重了,但是这个重量与今天学习的1吨还差的远呢!我们接着往下算,4袋这样的盐重多少千克?10袋呢?20袋?……袋这样的盐,重多少呢?(课件逐步出示)请你在练习纸上填一填。 [学情预设]:1.0千克。2.1吨。 反馈交流。 师:这两种写法都对,因为1吨就等于0千克。(板书:1吨=0千克)我们不仅可以正着说1吨=0千克,还可以反过来说0千克=1吨,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0。 师:同学们,一袋盐重10千克,袋这样的盐堆放在一起,重0千克,也就是1吨。想象一下,你觉得一吨怎么样? :由全班共同体验和部分学生的示范体验,使学生初步感知1吨的重量,为后面的分组体验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当老师告诉学生搬动的30千克的物体与1吨的质量还差着远呢,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推算得到0千克=1吨,揭示了吨与千克的关系。 (二)分组体验,强化对1吨的认识。 1.材料介绍: 第一组:2千克的实心球。第二组:一捆5千克的书。 第三组:一桶20千克的纯净水。第四组:25千克的大米 第五组:老师的体重是50千克。组内同学轮流抱一抱。 2.活动要求: (1)组内同学轮流搬一次,搬离地面,说说感受。 (2)填写练习纸,算一算多少个这么重的物体总质量是1吨,并把结果在组内交流。填写:()个()共重0千克,也就是()吨。 3.小组活动。 4.反馈交流。 师:请每个小组把你们的体验过程说一说,我们一起来分享,好吗?听好要求:先 回答你们小组搬(抱)的什么物品,通过计算得到什么结论,想象一下你的感受是什么。 [学情预设]: 第一小组:我们小组搬的是实心球,一个实心球是2千克,个这样的实心球重共0千克,也就是1吨。1吨太重了!(课件出示个实心球,让学生感受1吨的重量) 第二小组:我们小组搬的是书,一捆书是5千克,捆这样的书重1吨。(课件演示)谈感受:…… 生产1吨文化纸要用20多棵大树,需要消耗净水吨、度电和千克化工原料,同时产生高浓度污水吨。我国每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使用的教科书需消费纸张达45万吨之多。如生产这么多纸,就要砍伐大树多万棵。如果有一半教科书循环使用3到5年,就可少砍伐很多大树、节约很多能源。 师:这就是我们现在为什么要进行教材循环使用的原因了。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看到这个材料你还想说些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 第三组:我们小组搬的是纯净水,一桶纯净水是10千克,捅这样的纯净水共重0千克,也就是1吨。(课件演示)谈感受:……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十分严重的国家。很多地区因为缺水严重影响了生活。一个普通家庭,如果关不紧水龙头,以1秒钟滴一滴水计算,一天大约浪费1吨水。而在我国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2千克(教师手提2千克水)。如果这一吨水给他们一个人用,可以用天。一吨水给他们用一天,可以给个人用。 师:同学们这个时候你又想说些什么呢?水资源十分宝贵,我们要节约用水。 第四组:我们小组搬的是大米,一袋大米重是20千克,50袋这样的大米共重0千克,也就是1吨。(课件演示)谈感受:……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一吨大米大约可供20个同学吃一年呢。 :中国是世界上水稻栽培的起源国,距今已有10~年的历史。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是我们中国的骄傲。年中国水稻总产量达万吨,但是因为我国是人口大国,我们仍应该注意节约粮食。 第五组:我们小组抱的是老师,刘老师的体重是50千克,20个刘老师的体重是0千克,也就是1吨。 师:学到这里你们对一吨有多重有感受了吗? :所选择的分组体验材料都是学生日常熟悉的物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经历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体验过程,进一步强化对1吨的认识,形成1吨的质量观念。同时根据所选材料,拓展相关信息,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的意识,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渗透。 (三)归纳总结,构建质量单位体系。 1.归纳总结 师:现在我们认识“吨”这个新朋友了吗?它和我们的老朋友“克”、“千克”都是用来计量物体质量的单位。1克有多重,我们只需要用手掂一掂,就能直接感受了。多少个1克是1千克呢?因为1千克=0克。(板书) 一千克有多重,我们也可以用手直接掂一掂来感受。多少个1千克是1吨呢?还是0个,因为1吨=0千克。 一吨有多重,还能像这样来直接感受吗?为什么?那我们是怎么来体验的?先来搬 一袋米、一桶水、一摞书…感受一个物体的重量,再通过计算知道多少个这么重的物体是0千克,也就是一吨,从而想象1吨有多重。 2.建构质量单位体系。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个质量单位,它们是-----克、千克、吨,这是我们常用的三个质量单位,它们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0。(板书:常用质量单位,0) :通过归纳总结三个质量单位不同的体验方式,建构1吨的质量观念,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质量单位知识体系。 (四)独立思考,尝试完成单位换算。 师: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1吨=0千克,下面各题,请独立思考,尝试完成。 3吨=()千克千克=()吨 8t=()kg0kg=()t 古代曹冲称出的大象的质量是0千克,也就是()吨。 学生独立完成,前两题交流思考的方法,后三题直接反馈答案。 [学情预设]:以第1题为例:。 (1)1吨=0千克,3吨里有3个1吨就是0千克。 (2)因为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0。由吨化为千克在末尾要填上3个0。由千克化为吨在末尾减去3个0。所以3吨=0千克。 师小结:由吨化为千克在末尾要填上3个0。由千克化为吨在末尾减去3个0。 :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难,之前学生已有“千 克和克”的知识经验积累,所以此内容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上课前我们听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曹冲用石头的重量代换了大象的重量。现在可不用这么麻烦了,由于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用地磅、车辆衡直接称出一些很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课件出示地磅、车辆衡图片) :使学生感受到我们国家迅猛的发展和科技的高度进步,激发学生爱祖国的情感。 三、综合应用、巩固新知。 1.解决问题。 出示主题图: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是好朋友,他们能同时过桥吗? 师:为什么不能同时过桥?“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如果一起过桥会怎么样? 师:请你先独立思考,它们可以怎么过桥,然后把你的想法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学情预设]: (1)四只小动物一个一个地过桥。 (2)小熊和小牛一起过桥,小马和小鹿一起过桥。因为两只动物的体重小于1吨。 (3)小牛、小马和小鹿一起过桥,小熊自己过桥。 …… 师小结:只要每次过桥的小动物的重量之和不超过0千克,也就是不大于1吨就可以。过桥的方法还有很多种,同学们课下继续交流。 :依托教材,将课本的主题图作为解决问题出现,注重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同时进行安全教育。 2.数学日记。 师:请看马小虎日记。(课件出示) 9月2日星期日睛 今天上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茶淀葡萄谷采摘葡萄。放眼望去,一碧千里,一串串葡萄犹如红色玛瑙,我摘下一颗3千克的葡萄刚想放进嘴里,被妈妈制止了,妈妈说一定要洗过之后才可以吃。 采摘开始了,我拿着一把重千克的剪刀,剪下一串80千克的葡萄小心翼翼地放在能装满5g葡萄的箱子里,这时爸爸妈妈也都正好摘下一串。经过2小时的奋战,爸爸摘了20吨,妈妈摘了12千克,我摘了8克,收获真不少啊!爸爸告诉我,茶淀玫瑰香葡萄每年可产8万克,很受人们喜爱。 今天天气虽然很热,可摘葡萄的感觉却真的很棒! 师:这个马小虎的日记写的怎样?质量单位用得一塌糊涂,你们能帮他改正吗 :结合生活实际,考查学生对三个质量单位的综合运用。 3.知识拓展 师:同学们,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与“吨”亲密接触吧! (课件展示:天津风貌) 我们的家乡天津,是北方的海运与工业中心,也是北方重要的港口,中国重工业的基地,正以年轻的姿态展现在国人面前。1年1月1日零时,天 津新的标志性建筑——世纪钟敲响迎接世纪钟声。世纪钟高40米,重吨有余。它标志着天津在历史的进程中又前进了一大步。天津还有一座价值连城的瓷房子,它是用0多件古瓷器、多件汉白玉石雕、40多吨水晶石与玛瑙,7亿多古瓷片装饰而成的,令世人称奇。还有我们的天津港,它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港,年天津港共装卸运输货物突破4亿吨。这就是我们的家乡——一座古老的文明城市,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 四、质疑反思,拓展延伸。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新朋友“吨”,你想和它成为好朋友吗?那就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到生活中去寻找它、感受它、并且合理运用它。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老师留给大家一道课后完成的题目:请你了解一下自己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 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取哪些节水方法? 测量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地对测量的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回顾、整理、交流,梳理成知识网络,并初步掌握。 2、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促进认知结构的进一步生成,并培养创新意识。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谈话导入 1.前面我们学习了“测量”这一单元,大家了解了有关测量的哪些知识? 二、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讨论一下,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都整理了哪些内容?然后根据交流,讨论完善自己的作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同时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并且选出几份整理方法不同、比较全面的作品以备展示) (2)展示 师点名,选出几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整理的内容(找两三名学生即可) 要求:(1)展示过程中,说一说自己整理了哪些内容?采用了什么样的整理方法? 三、我会填 1.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指名说,并说出想法。 四、我会选 1.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说说你是怎么选的,为什么这样选? 3.小组汇报展示,其他组补充,提问。 五、我会用 1.相信大家对这一单元的知识又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 2.独立练习 3.指名板演 4.批改纠错 重难点 通过分类整理,系统掌握长度、质量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能灵活的运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我们学习了“测量”这一单元,大家了解了有关测量的哪些知识?请按照一定的顺序,整理在下面的方框内。 1.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都是()单位,千克、克、吨都是()单位。 2.小青走米用了8分钟,平均每分钟走()米。 3.5厘米=()毫米0千克=()吨 毫米=()厘米4千克=()吨()千克 4.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长米,两圈长()米,还差()米是1千米。 5.一根蜡烛长1分米2厘米,点燃一会后燃去了5厘米,还剩()厘米。 1.苗苗的身高是()。A厘米B分米C米 2.一个鸡蛋约重70()。A吨B克C千克 3.1千克和1千米比较()。A1千克大B1千米大C无法比较 4.数学课本的宽是()。A毫米B厘米C分米 5.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0()。A:克B:吨C:千克 1.熊妈妈给小熊出了一道题:有一根80厘米长的铁丝,让小熊按每段8厘米的要求剪,在剪之前要先算一算,可以剪多少段?要剪几次? 2.刘星离开家到学校上学,已经走了米,还有米就到学校了,刘星家离学校多少米?合多少千米? 3.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现在有20名顾客,平均体重为60千克,他们能同时乘坐电梯吗? 课时编号 课题 不进位加法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计算法则,掌握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讨论总结连续进位加法的方法,并通过训练实现熟练计算连续进位加法。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迁移的思想,能充分利用旧知识。 重难点 能正确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的加法。 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4+3+17+4+18+9+18+7+1 9+7+16+4+17+6+16+5+18+3+1 2、用竖式计算: 36++++37 找四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本第15页的主题图。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2、出示“中国部分动物种类统计表”进行简单介绍。 3、引导学生看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你能看着这张统计表,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4、老师也想提一个问题:“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该怎样解答呢?引导学生列出算式:98+25。” 5、你会算吗?试试看,让学生独立试算,再指名板演,并口述计算过程。 6、教师小结:像这样连续进位的加法在计算时要特别注意,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 三、实践应用 1、完成课本第16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指名说一说进位的过程。 2、完成练习四第1题。让学生看清题意,独立连线后,再集体讲评。 3、第2题,先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4、第3题,先引导学生看图,解答书本的第1问,再引导学生独立提出不同的问题。 5、作业:练习四第2、3题做在练习本上。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课后反思 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讨论总结连续进位加法的方法,并通过训练实现熟练计算连续进位加法。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认真细心地进行万以内的计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 能正确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的加法。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3 64 28 7 +7 2+8 8+4 9 2、结合板演对具体情况进行评议。 二、探究新知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的内容。下面我们再来看“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 2、谁能就这两个数据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怎样解答?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3、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估算,现在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的和大约是多少?分小组讨论并在全班汇报。 4、让我们看看这个同学是怎么想的?和我们的想法相同吗?(屏幕上出现课本第18页的估算方法) 5、教师小结:在进行三位数的加法估算时,通常我们可以把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划几百几十,再用口算的方未能估计出和的范围,这一种方法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6、下面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一下。 7、学生独立计算。请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并说说计算的过程,同时教师板书。 8、教师小结:从刚才的计算中我们看到,个位上6+4=10,现实性0向十位进1,十位上7+8+1=16,写6向百位进1。所以,在加法计算中,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 9、反馈练习,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交流计算结果,教师就巡视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三、巩固练习 1、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并说说计算过程。 2、第二题,要求学生独立填写,再集体进行订正。 3、作业,练习五第9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进位加法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讨论总结连续进位加法的方法,并通过训练实现熟练计算连续进位加法。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认真细心地进行万以内的计算,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 能正确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的加法。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 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测 1、口算下面各题 7+8+15+9+16+4+13+9+17+5+19+6+1 2、笔算下面各题 +++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二、课堂练习 1、练习五的第3题。指导学生看图说图意,并指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1)学生列式计算 (2)集体订正 2、练习五第4题,指名学生读题,出示本题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 3、练习五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结合板演情况进行评议。 4、练习五的第6题,把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提醒学生看清数字,认真计算。 5、练习五的第7题,找出这几题中的错误,指出该如何改正。说一说平时自己计算中常用的错误有哪些。 6、练习五的第8题,要求把和是0的两个数连起来。学生独立完成后讨论: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前位凑9,后位凑10) 7、练习五的第9题。指名读题,理解题。说一说你的走法。通过计算,找出最近的路。让有余力的同学做选作题和思考题。 三、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连续退位减法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qiea.com/dqeqxhj/2483.html
- 上一篇文章: 每周动态2018年第41周
- 下一篇文章: 帝企鹅日记2上映,张歆艺喊话袁弘学